我和四大名著的那些事儿
(2016-03-21 00:08:18)分类: 品读水浒 |
一直不喜欢读的名著就是《西游记》,从小到大,都没变。
或许是觉得神仙妖怪,离自己的世界过于遥远吧,每每拿起书来,翻了几页,便没了耐心,所以,长到四十几岁,依旧没有囫囵地读完过它。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西游记》的了解。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央视87版电视剧《西游记》等等这些快餐型的《西游记》载体,让我这个没读过吴承恩的人,对《西游记》的故事基本能做到耳熟能详。而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反而让我更加提不起兴趣去读《西游记》,认为即便读全本《西游记》,也不过是脑袋里重新走马一遍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于自己并不会有更多一些的收获。所以,每每作罢。
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小学三年级左右,不过八、九岁的年纪。那时,正是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家喻户晓的时候,所以,在外公家的书柜里,看到它时,怦然心动,爱不释手。那时,虽然读不甚懂,但因为有袁先生打底,还是略略能做到一知半解。当看到《三国演义》的开篇那一句:话说谈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觉得这开篇太屌了。
外公说,你娃看得懂吗?我说,能看懂一些,我能带回家去看一个月吗?外公笑了,当然可以,不过,一个月后,还书的时候,外公可要考你的。
一个月后,当我还书的时候,外公问我:司马懿的字是什么。我朗声答道:司马懿字仲达。外公摸着我的小脑袋,笑着说,考核通过。我问,外公,你再问。外公说,不问了,你知道司马懿字什么,说明你已经读进去了,不用再考了。我那时一直都觉得外公很荒唐,他怎么因为我知道司马懿的字就那么轻信我读进去了三国呢?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外公一点都不荒唐,他那叫睿智。
读《红楼梦》比较晚,第一次读,已经是高二了。以后,几乎每年都会读一次,而且每一次重读,都好像有新鲜的收获。几乎可以断言,我这辈子读得最多的一本书必是《红楼梦》。
读《水浒》,说来有些“坎坷曲折”。读完外公的《三国演义》,我最想读的一本书就是《水浒》。水泊梁上一百单八将的英雄故事,评书听过,田间地头父辈们讲过,怎不令人神往。
可惜的是,这本书那时我家没有,连教书的外公家也没有。谁家有呢?
后来,无意中我发现我邻居华荣家有上中下三册的《水浒》,这下可把我馋坏了。80年代的农村,人们好几天吃不上一次肉,看到肉,大家都难免流哈喇子。我看到华荣家有全套的《水浒》,和当时人们看到肉的感觉别无二致。但华荣偏偏是个极不爽利的人,加之《水浒》那时也的确有些稀缺,所以,我每次提出要借他的《水浒》,他都不肯借,说怕我搞脏、搞烂。我拍着胸脯子怎么赌咒发誓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决定下“血本”收买他。
我说,我家里有一套《哪咤》的小人书,如果你把《水浒》借给我看,我情愿把这套《哪咤》小人书送给你。
华荣最后终于经不住哪咤的诱惑,同意了。
我如获至宝,每天晚上点着煤油灯在被窝里一字一句地看,怕以后忘记,把一百单八将的名号仔细地记在本子里。直到现在,我都能把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名号烂熟于心。
但那时读《水浒》,老实说,也就是看故事情节,看个热闹而已。
看了整整一个月,终于看完了。当我还给华荣的时候,由于爱护得好,连一页书皮都没有卷角。华荣很是欣慰。
或许是见我把书爱护得那么好,有些感动,他竟提出把《哪咤》还给我。我说,我说话得算数,你还是收着它吧。
为看《水浒》,损失了一套《哪咤》,我一点都不觉得可惜。
前年回家,看到小我两岁的华荣腿瘸了。想到小时候的这段往事,竟莫名的有些伤感。
后一篇:文字讲究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