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性格孩子女儿小女儿 |
分类: 朝花夕拾 |
已经五岁的小女儿,在家里,是个“话痨”,是个“害人精”,不光嘴巴停不下来,手脚也停不下来。
她总是不断地在我身边鼓噪喧嚣。我很纳闷,她五岁的小脑瓜里会装着那么多的问题;我更纳闷,她似乎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头去制造家里的混乱:桌子上,永远有她小剪刀制裁下的碎纸片;客厅里,总是横七竖八地躺着她的一些洋娃娃或是模型小汽车之类;甚至有时候,我会在我卧室的枕头下,惊骇地发现一只很逼真的小鳄鱼或四脚蛇之类。
别看女儿在家里这么“捣蛋”,但在幼儿园老师的眼睛里,她却是个极其内向的孩子。在老师的周末考评里,害羞,胆怯等等诸如此类的评语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出现。
起初,我以为这不过是女儿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有些认生,因此,并不把老师的评语很放在心上。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触动很大。
一天下午,到了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我照例去离家很近的幼稚园接她回家。到了幼儿园,进了她所在的大班,却没有看到女儿欢蹦乱跳地跑向我。她的班主任罗老师见了我,说,“稍等一下,你小孩刚才弄脏了裤子,我要给她换一下。她太害羞了,要解大手,却不敢对老师说,就直接把屎拉倒了裤子里......”我赶忙对罗老师表示歉意,连连说道,“对不起,我没有教好自己的女儿,给您添麻烦了。”我嘴上虽然道着歉,心里却并不打算原谅女儿,预备回家好好给她上上一课。
回到家,我质问女儿,“你为什么不敢对老师说你要解手?”
女儿羞怯地低低的声音说,她怕小朋友们笑话。在她幼小的心里,仿佛解手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其实,说到底,还是她的性格太内向。我愤怒地申斥了她几句之后,不由得又想到了老师给她的那些一成不变的评语,看来,我从此还真得对她内向、害羞的性格慎重其事起来,要不然,拉脏裤子事小,长此以往,将来养成一个胆小、孤僻、封闭的性格,可不得了。
为此,我专门去网上查找了一些怎样克服小孩子害羞、内向性格的攻略。网上某些教育专家的话令我茅塞顿开,原来,小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归咎于内向、不善言谈的家长身上。言传身教,家长的日常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真的不可低估。
当我重新审视起妻子和我的性格特点,发现有一点惊人一致地相似:我们都是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人。
我们的性格特质,在潜移默化中就传导到了两个女儿身上。相比别人家的孩子,我两个女儿显得格外的“乖巧”,小女儿虽然在家里还算“外向”,但见了生人,却非常的拘谨害羞。
原来这一切都是我们做大人的错。
当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接下里,就需要有一些应对的措施。
老婆建议:在家里多开展演讲比赛,每天,我们尽量在家里使自己成为一个爱说话的人,活跃一下原本有些沉寂的家庭氛围。
我提醒老婆: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尽量去人多的地方玩耍;多带孩子去同事家窜门,有孩子在场的时候,见到熟悉的人,尽量驻足攀谈,甚至没话找话地搭讪。
总之,要改变孩子的内向性格,先学会改变自己的性格。
于是,平时深居简出的老婆和我,现在隔三差五地带孩子出去和同事、朋友联络关系。
几个月下来,我渐渐地发现,虽然我们家的开销无端地多了很多,但我们的性格却真的变得开朗起来,一些原本疏远的同事关系也渐渐地变得熟络起来。
我还没什么,老婆的变化尤其大,原本是市场上任人宰割的“傻帽”,为了带着女儿“练胆”,她强迫自己学会了和那些分斤拨两的小贩肆无忌惮地“侃价”。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现在面对那些狡猾的小贩“漫天要价”,她早已练到了“刀枪不入”的境界,那一套“坐地还钱”的说辞,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小女儿的变化也很显著,在我们的带动下,她渐渐地变得胆大起来,先前不叫人的她也终于知道叫“叔叔阿姨”了。
当我再问她,“你现在还敢不敢跟老师说你要解手?”
小女儿立即朗声答道,“敢!我还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