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道德的土壤
(2013-08-14 09:24:58)分类: 热点话题 |
6月21日,随父母租住在浙江宁海县桃源街道隔水洋村的2岁半女童琪琪突然从五楼坠下,楼下8名“快递哥”及时发现并同时伸手将其接住,小女孩安然无恙,两名快递员受伤。事后,不仅浙江本省的媒体对8名“快递哥”的善举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报道,而且连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也就此事进行了郑重其事地报道。
如此民间的小小善举,居然值得我国的最主流的媒体如此煞有介事地报道,只能说明眼下中国社会这种见义勇为的“善举”实在是太少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的价值在于新奇二字,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是称不上新闻的,更不可能登上惜字如金的国家重要媒体的版面。
8名“快递哥”的善举虽然值得叫好,但与难能二字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是人本能的反应,举手之劳的事,谁见了都会伸出援手的。对一个弱小或濒临死境的生命伸出人性本能的援助之手,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底线的一种道德,“见死不救”反而一直是被我们民族所唾骂的一种行为,在女童琪琪坠楼的一瞬间,8名“快递哥”倘若只袖手旁观,见死不救,那其结果必将遭到国人的唾骂。英雄与狗熊之间的距离其实只是一只手的长度。特定的那一瞬间,你伸出了双手,你就是英雄,你把手缩了回去,你就是狗熊。中国人评判道德的标准向来是如此的简单粗暴。
本该是一件再“善小”不过的举动,却赢得了全社会的一片赞誉,更破天荒上了新闻联播,我在为万幸逃生的孩子欣喜的同时,不知为何,我的心里却无端地涌出些须的无奈与悲哀。8名“快递哥”,只不过是做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善事,却引发了国人如此隆重的反应,只能说明时下的中国道德正在一点一点的变得稀薄,变得肤浅。
同样是6月21日,有一件事不得不让我们提起。一个昏迷不醒的路人,倒在了路边,很多人从他的身边漠然地走过,视而不见,不但没有向他伸出援手,甚至连打电话报警的兴趣也提不起来。更有个卑鄙的家伙从他的身上偷走了他仅有的两块钱,临走之时,还把他倒在路边的电动车骑走了。后来,这个路人由于耽搁了抢救的最佳时机,死在了医院。同样是面对一个濒临死境的孱弱生命,人们却表现出了完全迥异的两种处事哲学,为何?
细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如果你要试图向这个昏迷的路人伸出援手,不得不向他的家人不厌其烦地证实一点,即他的昏迷与你无半点关系,且在证实这点时,你必须像一个熟练的法律工作者一样提供确凿的证人和证据。否则,他的汤药费就有可能算在你的帐上。这就是我们救人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成本。对于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做了却要付出意想不到的金钱代价,大多数人都会无奈地选择逃避。选择逃避的人不一定不善良,是无数现实的经验告诉他们做这件事的成本过高,他们不得不望而却步以至最终选择漠视。在这种心理暗示下的人们,渐渐地把内心的那点本能的“英雄气”磨掉了,一个个随着俗世的潮流成了令人不齿的“懦夫”“狗熊”。这就是时下中国最悲哀无奈的一种普遍现象。
而8名快递员在不约而同伸出双手接那个两岁半的女童的瞬间,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地“义无返顾”,恰恰是因为他们在实施援助行为的时候,根本不存在这方面的心理暗示的事实基础。他们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救人,小孩的父母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他的小孩是他们推下来的,有了这样良好的心理基础,8名快递员的手自然不约而同的“义无返顾”。我不敢设想,如果将这8名快递员以移形幻影的功夫将他们置身于那个昏迷的路人身边,他们的选择还会如此地“义无返顾”吗?
可见,不是我们的群众道德良心缺失得有多厉害,而是在时下的中国鼓励道德良心的土壤渐渐变得荒芜。中国人的道德良心从来就没有泯灭,只是不知何时由于过于注重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道德精神文明的土壤不知不觉变得有些沙化,一片片良知的绿洲渐渐变得惨淡荒芜。只要社会重植健康的道德良心土壤,国家建立健全鼓励道德良心的机制,相信大多数中国人宁愿选择善良,正义,道德。希望我们的媒体在片面称颂“快递哥”的正能量的同时,多多就事件背后的真相进行更细致地深层探究,呼唤出人性更纯粹更美好的一种道德光辉,培育出更健康更阳光的一片道德良心的土壤。到那个时候,“小悦悦”的悲剧就不会再重现了,8名“快递哥”的善举也将变得微不足道,更不用煞有介事地将他们的“善小”故事登上新闻联播的版面。这应该是比较良性的一种社会特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