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流传一种说法:
长期睡前喝牛奶会得肾结石!
文章认为,肾结石绝大多数由草酸钙组成,过量摄入动物蛋白会显著增加尿中钙、草酸含量。晚间正是结石成分排泄高峰期,如果睡前喝牛奶,牛奶中钙含量高,而喝奶后2-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除的高峰。如果此时处于睡眠状态,尿液浓缩,钙通过肾脏较多,易形成结石。
这种解释貌似很有道理,
有些人看后纷纷表示,
晚上再也不敢喝牛奶了!!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小郎中采访了江苏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徐彦主任医师,听听专家怎么说。
肾结石的发生与体内代谢异常、尿路感染、药物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关,将结石原因完全归结于饮食习惯有些片面。
摄入钙≠变结石
牛奶中含钙,并不意味着吃了钙就会变结石。
研究结果显示,含钙类结石占所有肾结石的80%左右,这就会造成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既然结石多是含钙类结石,那么控制钙的摄入就能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
其实,含钙类结石的成石因素非常复杂,从肠道吸收钙离子的角度出发,即使我们进食了过量的钙也不代表会有等量的钙离子被吸收。
当我们身体发现过量的钙离子被吸收而导致血钙升高时,就会通过肠道1-25二羟基维生素D3的负反馈而减少钙的吸收,当然这时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高钙尿。
草酸离子是结石形成更重要因素
但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是相较于钙离子,草酸离子是结石形成更为重要的因素。
我们平时吃的蔬菜、水果都会含有丰富的草酸,包括维生素C也是草酸的前体。吃了后肠道内即存在较多的草酸根,只有可溶性草酸盐可以被肠道吸收,并最终通过肾脏排出即形成草酸尿。当草酸在尿液中浓度过高时,非常容易和尿液中的钙离子络合形成草酸钙结晶,也就是草酸钙结石的早期形态。
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肠道内的可溶性草酸含量。作为阴离子的草酸和钠、钾、镁等阳离子络合后形成的是可溶性草酸盐,这类的草酸盐都可以被吸收,而肠道内的钙离子和草酸络合后形成不溶性草酸钙,因无法被吸收而最终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喝牛奶可“一箭双雕”
我们经常鼓励结石患者多喝牛奶,因为从牛奶中被吸收的钙相对还是稳定的,而未被吸收的钙可以与肠道里的草酸离子相结合,将形成稳定的、不容易被吸收和分解的草酸钙,经肠道排泄,那么草酸就不容易被吸收,形成高草酸尿。
此时钙离子的好处就体现出来,既没有被人体大量吸收进入尿液形成高钙尿,又及时在肠道中与草酸离子结合,从而有效降低了尿液中的草酸含量。
因此,对于喝牛奶这件事,普通人包括大部分结石病人没有必要做过多的限制,即使像尿酸性结石病人,只要适当的摄入也是可以的。相反,对于一些含钙类的结石病人,甚至可以鼓励病人多喝牛奶。
但有一类结石病人较为特殊,胱氨酸结石的患者由于基因原因,导致体内蛋白质转化出现问题,这类患者需要严格限制牛奶的摄入。
1、多喝水:
大量饮水对尿石都有防治作用,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
2、饮食均衡摄取:
不偏食、挑食,避免动物蛋白的过多摄入;
3、少吃富含草酸的蔬菜水果等食物:
其实,多数蔬菜和水果中也含有草酸。比如菠菜、花生、巧克力、芦笋等;
4、少喝浓茶:
经常喝浓茶的人容易患肾结石,与蔬菜水果相比,茶叶中含有较多的草酸,如果结石类体质的人喝太多的浓茶,则患结石的几率远远大于其他人群,因此专家不提倡喝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