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草中国》的热播,人们再一次从视觉上领悟到每一味中药从采摘、贮藏、炮制等过程,体悟到中国人千百年的经验和智慧的中草药,为何能够从历史中走出来,代代相传的秘诀。
中草药历史悠久
屠呦呦教授诺贝尔奖的获得,绿色无污染的中药学的研究进一步成为热点,本草,这一巨大的医学遗产也将在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划时代发展中展现异彩。
目前已知中草药有10000多种,临床上常用的有400多种,为了在临床中发挥“道地药材”的作用,我院先后在贵州、云南、四川、安徽等地陆续建立了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在贵州近20000亩的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全部仿野生种植,目前近20多个品种供应临床使用。
从今天始,小编带你走进神奇的本草世界,陆续探秘道地药材的故事。
薏苡仁
释名
又名解蠡、赣米、薏珠子、回回米、薏米、薏仁、苡仁
生长与采集
生于屋旁、荒野、河边、溪涧或阴湿山谷中。9-10月茎叶枯黄,果实呈褐色,大部分成熟时,割下植株,集中立放晾晒干后脱粒。
性味
味甘、淡,性微寒
主治
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有去温气,治消渴的作用;可杀蛔虫。
集解
《名医别录》中记载,薏苡仁产于真定,八月采摘果实,采挖其根,什么时候都可以。
李时珍说,二三月间,薏苡老根生苗,叶子如初生的芭茅,五六月间抽茎秆,开花结实。薏苡有两个品种,一种,果实尖且壳薄,粘牙。其米白色像糯米,可以用来煮粥、做饭及磨成面食用,也可以和米一起酿酒。一种是菩提子,果实圆且壳厚坚硬,子少。但可以穿成念经的佛珠。它们的根都为白色,大小如汤匙柄,根须交错,味甜。
百草小故事
薏苡仁
相传,古代有一位富家千金小姐,不知为什么,皮肤没有弹性,粗糙得像海桐皮似的,遍访名医却扔移至无效。年近24岁仍无人上门提亲,小姐的父亲心急如焚。后来,听说用薏苡仁煮粥,可除此疾,于是每日早、中、晚用薏苡仁煮粥给小姐食用,又用薏苡仁煎水给小姐当茶饮。半年后,小姐皮肤变得光滑如珠,细腻如玉,光彩照人!其功效之神奇,令很多人趋之若鹜。
茯苓
释名
又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生长与采集
通常栽后8-10个月茯苓成熟,其成熟标志为苓场在此出现龟裂纹,扒开观察菌核表皮颜色呈黄褐色,未出现白色裂缝,即可收获。
性味
味甘,性平。
主治
胸胁部分有逆气向上,或因惊吓而引起明显的忧虑、愤怒、惊恐,心下胃脘部分有聚集疼痛感,身体出现恶寒发热的症状,心中烦满郁闷,咳嗽气逆,口干舌燥。茯苓有通利小便的功效。长期服用,可安魂养神,使人少饥饿感,且延年益寿。
集解
李时珍说,下有茯苓,则上游灵气如丝的东西,山里人常见到它,现在有的人认为是菟丝,其实不是。茯苓有大如斗的,有坚如石的,绝好,轻虚的不好,大概是年限短不坚硬的原因。
百草小故事
茯苓
传说,苏辙年少时体弱多病,每到夏天便会因为脾胃虚弱而出现食少纳差的症状;而一到冬天又会因为肺肾气虚,而常常患上感冒、咳嗽等病症。经常求医问药,但总不能根治。到了苏辙过了而立之年,他开始学习养生之道,一边练习引导气功,一边服用茯苓,在年余的时间后,竟然除去了多年的顽症。从此以后,苏辙便开始专心研究起药物养生来,并撰写了《服茯苓赋并引》一文。文中介绍茯苓时讲到,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久服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神止气定。在清宫中,慈禧便长年让御厨为她制作茯苓饼食用。
丹参
释名
又名赤参、紫丹参、红根、红暖药、紫参党、红参、血参。
生长与采集
生于海拔1200-1300米的山坡、林下草地或沟边或海拔2100-4050米的林缘、路旁、沟边灌丛中。春、秋二季采挖,出去泥沙,干燥。
性味
味苦,性微寒。
主治
各种邪气所致的脘腹胀痛、腹中雷鸣,能定精。养神定志,通利关节血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头痛赤眼,热温狂闷。治女性月经不调,血邪心烦,疗瘿瘤肿毒丹毒,排脓止痛,生肌长肉。活血,养血。久服对人体有益。
集解
《本草纲目》中记载,各处山中都有丹参,一枝长五叶,叶如野苏而尖,有皱毛青色。小花成穗似蛾形,中间有细子,根皮内紫外红。
百草小故事
丹参
相传很久以前,住在渔村的渔霸老婆病了,为此他遍寻名医却久治不愈。后来渔霸听说东海中有一个无名小岛,岛上有种中草药能够治疗老婆的病。可是小岛周围暗礁林立,海上风浪又大,没人敢去。最后,渔霸威胁附近外号叫做“小蛟龙”的渔夫阿明出海。此时,阿明母亲正卧病在床,阿明也想能够采到草药治好母亲的病,所以就决定出海去寻找草药。凭着超高的水性和非凡的勇气,阿明闯过艰难险阻终于登上了无名岛。他发现岛上开满了紫色的花儿,连根也是紫色的,便采了一大捆藏在小船上,又随便拔了些野草来应付渔霸。返程中,还没等阿明的船靠岸,渔霸就让人抢走了船上的那些野草。谁知,渔霸老婆吃了药后不久就死了。而阿明母亲吃了阿明带回来的紫色草药后,竟奇迹般地痊愈了。为了躲避渔霸,阿明将剩下的药草分给村民后,就和母亲一起远走他乡。人民敬佩阿明的勇气和救母的赤诚之心,便给这种草药取名为“丹心”。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慢慢就谐音成了“丹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