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

(2013-03-06 15:47:41)
标签:

教育

    韦特海默是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1880年4月15日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1943年10月12日卒于美国纽约州的新罗谢尔。早期学习法律和哲学,后转学心理学。1904年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12年与W.克勒及K.科夫卡在法兰克福共同研究似动现象。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1916~1929年间,他任职于弗里德里希-威尔海姆大学。此后又回到法兰克福。由于对希特勒的不满,他于1933年离开德国,受聘为美国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

主要理论

1、在似动现象方面的研究

韦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格式塔,格式塔的性质不存在于部分之中,而是附于整个心理物理的情景中,因此,对部分的研究无法解释整体的性质。从这种现象出发,韦特海默进而认为,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中整体都不可分析为元素,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大于部分之和,并决定着部分的性质。
2、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研究
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研究,韦特海默对创造性思维的两种传统看法做了评析。他认为,传统的逻辑观点虽有很大优点,如逻辑严密、重视规则、强调证明等,但不能说准确的完成逻辑运算就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联想学说中无法区分有意义的思维和无意义的组合,创造变成了只靠回忆、靠过去操练过的机械重复靠一系列盲目尝试中唇机遇的发现。
韦特海默提出了三条科学创造的方法论原则,包括;(1)、逻辑-非逻辑互补原则。(2)、结构-整体原则。(3)和谐-简单性原则
他一生著述不多,但是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术语是他首创的。他主张从直观上把握心理现象,并把整体结构的动态属性看作是心理现象的本质,认为应从整体到部分“自上而下”地理解心理现象。他还试图以动态交互作用解释神经活动和知觉间的关系。他总结出了有关知觉的一系列规律。1933年以后,他对思维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反对把联想主义和机械识记作为思维过程的基础,特别强调思维和理解来自对结构的重组或创新。
主要著作
   韦特海默的著作主要有:1912年发表的论文《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的研究》,由于其影响巨大,成为完形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5年出版《格式塔说三论集》;
   1945年出版《创造性思维》,这是一本遗著。
   此外还有《对抗:心理学与当今的问题》和《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等。
   韦特海默的著述虽少,但具有高度的影响。除了1912年关于似动现象的一篇论文外,最有意义的著述有1923年作出的一个基本贡献,即对知觉组织原理予以格式塔分析;本世纪3O年代和4O年代的几篇文章,把格式塔的方法用于分析自由、民主和真理的性质,以及遗著《创造性思维》,该书关于问题解决和科学思维(包括A.爱因斯坦如何提出相对论)的格式塔分析,对当代认知心理学家仍在提出挑战。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于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它采取了E.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这种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许可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或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主要领导人是M.韦特海默、W.克勒和K.科夫卡。
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主持这个实验的是韦特海默,观察者是克勒和科夫卡。实验借助于速示器,将a、b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两条线放映时间的相隔过长,例如2000或200毫秒,观察者可先见a线,后见b线,没有看见运动;时间相隔过短,例如30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60毫秒,便可见a线向b线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见线,这便称作似动现象,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电影的相片是静止的,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
前人早已发现这种似动现象,但韦特海默对于它的解释则是新颖的。以前的心理学家在解释运动知觉时,或采取眼球运动说,或采取后象混合说,或采取联想说,以为先有某些感觉元素,然后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成了运动知觉。但是韦特海默对这些解释一一加以排除。实验证明,眼球运动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时间是不可能产生眼动的。其次,后象混合说也难以成立,因为在产生似动现象时,眼球没有移动,如何能有后象的混合呢?第三,联想说也得不到支持,因为据似动现象观察者的报告,他们所看见的现象是一条线在移动着,或仅见运动而不见线,不是先见a线,后见b线,然后由两条线的感觉,产生综合作用,形成运动的知觉。因此,运动知觉是一个格式塔,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联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