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有效评改方式的研究》
(2013-12-18 15:17:20)分类: 理论学习 |
《小学习作有效评改方式的研究》
研究方案
来源:http://www.jssnsx.cn/index.php/doc/4.html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评改学生习作,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件繁重而复杂的工作,耗费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但是很遗憾,大部分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评”充耳不闻,对习作中的“批语”不屑一顾。何以如此?只要审视一下习作教学过程便可明白。传统习作教学的一般过程为“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很明显,“教师评改”是习作教学的终结环节,是对学生习作的“终审判决”。学生们普遍认为,既然自己的习作优劣已定,再听“讲评”再看“批语”还有何用?更何况马上又开始下一次习作训练了,根本无暇弥补这次习作的不足。于是,教师的评改意见便被打入“冷宫”,学生在这次习作中所暴露出的不足仍会在以后的习作中再现。看到学生们对自己“呕心沥血”的评改并不领情,有的教师在评改时便马虎起来:批语没有针对性,书写潦草难辨,课堂上的讲评轻描淡写,习作评改逐渐被异化为应付领导检查的“鸡肋”。习作评改环节的低效甚至无效,已经成为制约习作教学质量提高和习作教学改革的瓶颈。本课题正是针对传统习作教学的这一弊端,以变革“评改方式”和倡导“二次习作”为重点,以诱发学生习作内需和激发学生自改动机为目的展开研究,以期在小学习作评改领域有所突破,探索出易行高效的小学习作评改方式,为推进习作教学改革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作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如何改革传统的习作评改方式,我国语文界的不少有之士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辽宁省的魏书生老师提出了“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的思想。平凉市华亭一中语文组开展了“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作文教学实效”的研究。苏州外国语学校开展了“网络环境下作文评改实践”研究。浙江富阳中学通过对高中三个年级共308名学生的调查,提出了“转换观念,评改并重;加强指导,自我评改;激励强化,硬化任务”的对策。海南省琼海市塔洋中学的陈清荣老师,经过研究提出了要“关注作文评改中的‘互动’”的主张……但笔者发现,这些关于作文评改方式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初中、高中学生的,专门研究小学生习作评改方式的课题则不多,即使研究了,也大多停留在个人经验介绍或理论设想层面,所介绍的评改方式看起来合理,但操作起来却有困难,更不能针对第二、三学段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提出具体的评改方法,因而难以推广。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习作评改经验介绍了不少,但传统的习作评改方式却“涛声依旧”。
国外对学生作文评改方式的研究比较重视也比较深入。日本国语教师指导作文的一般过程为“取材指导—取材指导的实例—记叙指导—推敲指导—评价”。他们认为:文章并非无情物,指导学生作文应着重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来。评改作文也要着眼于和学生感情上的交流,因此评语应该注重对学生内心感情的理解,而不是作冷峻的评价。如果把作文评语写成法官的判决书似的,固然客观、全面,但很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时甚至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他们还创造了一种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评改的方式,在学生作文后面设立“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在评讲学生习作时,热情地阅读学生习作,保护、尊重学生的写作热情,指出写作上的优缺点。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习作获得什么等级或记分,全看学生搜集材料的功夫和有没有独特而又言之有据的观点,有同学评、师生讨论、使用记分卡、用磁带评(口头评)、设计读者(有文化的家长)等评改方式。国外作文的评改方式既有与国内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性。国情、文化背景、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对国外习作的评改方式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更何况,国外普遍认为,迄今为止,作文教学中的变革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影响甚微。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开展小学习作评改方式的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特点的有效而又易行的评改方式,以便推而广之。
(三)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是针对目前小学习作教学的弊端而展开的对策性研究,研究成果对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特别是习作评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植根于小学习作教学实践,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重点运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完善,所探讨的习作评改方式对二、三学段的每个年级一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推广价值,从而为大面积提高小学习作教学质量服务。
2.理论价值
(1)叶圣陶老先生说:“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本课题将研究小学生自改习作的心理规律,探讨学生自改能力形成的途径。
(2)从学习动机品质来说,习作评改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认知内驱力的过程。通过评改,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也会遇到失败的教训。而这种新的认识、新的经验和教训又会使学生期望在下一次习作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这种期望和满足感就成了他们写好习作的一种重要的、稳定的推动力。本课题就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验,探索不同的习作评改方式对学生习作内驱力的影响程度,以便丰富和深化习作评改理论。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评改方式”:“评”是指评价判别,分口头和书面两种。口头“评”即所谓“评讲”,书面“评”即所谓“评语” 和“评定等级”。“改”指修改润饰,包括“自改”和“他改”。“方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小学生习作的评改方式”是指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所完成的习作评价判别、修改润饰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
“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小学生习作评改方式的“有效”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想改,会改,改得好。“想改”,是从习作的内部动机层面而言,是指所采用的习作评改方式,诱发了学生新的习作需要,推动他们主动进一步修改经评改后的自己的习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会改”,是从方法与技能的层面而言,即教师在科学组织评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逐步训练后,学生达到“自能修改”的水平。“改得好”,是就目标的达成度而言。就某一次具体的习作训练而言,是指学生修改后的习作达到了该次习作的要求;就某一学段而言,是指学生的习作水平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该学段所提出的习作质量要求。小学生习作评改方式应以使学生“想改,会改,改得好”为选择标准,此之谓有效,否则谓之无效。
(二)支撑性理论
1.
2.
3.
4.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和实验,探索科学高效而又易于操作的小学习作的评改方式,从而激发师生双方积极性,最大程度改变“教师怕批作文”“学生怕改作文 ”的局面,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并通过实验,拓展和深化小学习作评改理论,为丰富和创新习作教学理论作贡献。
(四)研究内容设计
课题从研究对象(学生)和研究领域(内容)两个纬度进行分解。
1.研究对象层面的子课题:
(1)《三年级习作有效评改方式的研究》
(2)《四年级习作有效评改方式的研究》
(3)《五年级习作有效评改方式的研究》
(4)《六年级习作有效评改方式的研究》
以上四个子课题均分别包含研究领域层面的第(3)(4)(5)(6)(7)五个子课题。
2.研究领域层面的子课题:
(1)《对国内外习作评改方式研究成果的文献研究》
(2)《对传统习作评改方式弊端的调查研究》
(3)《师生互动习作评改方式的研究》
(4)《生生互动习作评改方式的研究》
(5)《小组合作习作评改方式的研究》
(6)《其他富有创意的习作评改方式的研究》负责人:第二、三学段各年级其他自愿参与研究的教师
三、课题研究方法设计
(1)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采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在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凭借网络等习作评改方式的研究中使用,通过边行动边研究边完善,最终探索出易行而高效的小学习作评改方式。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习作评改方式研究成果的文献研究,吸收值得借鉴的成分,可以使本课题的研究少走弯路。
(3)调查法。通过对师生的调查,弄清传统习作评改方式的弊端,从而采取相应对策,使研究更有针对性。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习作评改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
(5)案例研究法。不论是研究传统的习作评改方式,还是探索新的习作评改方式,都离不开教学实践,案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6)观察法。本课题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所以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是贯穿始终的。
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一)研究能力
我校84位专职语文教师,中青年教师占80%以上,特别是最近两年面向全县招考,又选进一批年轻的优秀语文教师。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课题组核心成员,更是语文教师这个优秀群体中的精英,他们均具备中文本科学历,都是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骨干,有的兼语文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具有丰富的习作教学经验。他们先后主持、承担和完成国家级课题“小学生漫画作文研究”和省级课题“儿童画教学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为该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保障能力
1.财力资源
我校拟订相关制度,在课题研究经费上专项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优先派送课题组成员参观、培训,对有优异表现的给予相应的奖励。
2.时间保证
健全研究组织,确立研究制度,确保课题研究时间,保证课题研究活动顺利、正常地开展。
3.资料设备
资料收集整理有专人负责,与课题相关的文献充实。摄像机、刻录机、音像制品足够,研究中的优秀课例能够摄录并保存。
五、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半,总负责人:张珠飞
(一)前期准备和研究[2005年7月——2006年7月]
主要目标:完成县、市申报立项,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前期研究。
(2005.7—9):初步进行课题设计,申报县级课题。
(2005
(2005.11.):各子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2005.12—2006.3.):完成对国内外习作评改方式研究成果的文献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2006.3.—5):争取市级课题申报及立项,完成对传统习作评改方式弊端的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2006.6—7):对本阶段研究情况进行小结,撰写阶段研究情况报告。
(二)第一轮实验研究[2006年9月——2007年1月]
主要目标:全面展开研究领域层面的第(3)(4)(5)(6)(7)五个子课题的研究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2006.9.——12。):各年级全面展开研究领域层面的第(3)(4)(5)(6)(7)五个子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做好记录、及时分析,定期参加课题观摩、交流、汇报,注意积累各种研究资料。
(2007.1.):各子课题小组向课题组提交自己撰写的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光盘)、学生二次习作优秀作品并撰写阶段研究报告。课题主持人完成第一轮实验研究阶段研究情况报告。
(三)第二轮实验研究[2007年2月——2007年7月]
主要目标:课题中期评估,研究领域层面的第(3)(4)(5)(6)(7)五个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取得第二轮研究成果。
(2007.2.中旬):大组讨论、交流各子课题第一轮实验研究经验,汇报并解决研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各子课题小组对研究方案作必要的调整;整理研究资料,迎接中期评估。
(2007.2.下旬——6):课题中期评估;进行第二轮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做好记录、及时分析,定期参加课题观摩、交流、汇报,向课题组提交自己撰写的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光盘)及学生二次习作优秀作品。
(2007.7.):课题主持人完成第二轮实验研究阶段研究情况报告。
(四)整理总结[2007年9月——2007年12月]
主要目标:全面完成研究对象层面的子课题研究。整理研究资料,申请结题。
(2007.9.):研究对象层面的各子课题小组对研究领域层面的各子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完成研究对象层面的子课题研究报告。
(2007.10——11):课题组对各子课题小组的实验研究成果作系统整理,出版相关的论文集、教学案例集、学生二次习作优秀作品集及教学实录(光盘);课题主持人撰写结题报告并申请结题。
(2007.12.):举行结题仪式。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习作有效评改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1份;
2.《“小学习作有效评改方式的研究”论文集》1本;
3。《“小学习作有效评改方式的研究”教学案例集》1本;
4.《“小学习作有效评改方式的研究”课堂教学实录》32节(光盘);
5.《学生二次习作优秀作品集》1本。
主要参考文献:
1.《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山东教育出版社)丁有宽戴汝潜朱作仁田本娜著;
3.《邓泽棠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理论》
4.《揭开儿童作文的奥秘》
5.《论自主学习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
6.《让被异化的学生习作返璞归真》高万同
7.《点击习作评价中的若干人文关键词》
8.《“淡化浓墨”出佳作》郑国喜、郭莉
9.《这样评改,轻松有效》
10.《〈公鸡的过错〉对作文评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