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教寺位于高淳古柏镇的韩村。古寺始建于唐代大中七年(853年),原名报恩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赐额。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有僧释重修寺庙一新,并改名为彰教寺。其后数百年间,因兵火、风雨侵蚀,彰教寺建筑摇摇欲坠。明代洪武年间,重修彰教寺。嘉靖二十一年,当地举人,后任湖广按察使副司的韩叔阳出资撤除旧构,改易新柱,彰教寺面貌焕然改观。韩叔阳应僧雪峰之请撰写《重建彰教寺山门记》,并勒石纪念。清顺治二年(1645年),彰教寺毁于兵火。顺治十二年,知县纪圣训倡议重修。乾隆八年(1743年),石臼里众公重修大殿,僧乘函等募建弥勒殿、藏经楼。咸丰年间,彰教寺再次毁于兵火。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再重建。抗战时,彰教寺大佛殿被拆毁。1958年,寺内所余弥勒殿、藏经楼等全部建筑又遭周围村民拆除殆尽。

彰教寺原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斋房等建筑百余间,其梁柱用材较大,为石臼湖之北湖山上的楠木。寺内掘有饮用水井7口,可见寺僧之多。上世纪90年代,有部分村民在原址建3间房,供奉佛像。现大雄宝殿和附房一幢为2006年民众捐资重建。
大雄宝殿建于高台之上,正门朝南,粉墙红柱,正面为全木镂花门栅,大殿为五开间,木结构,殿高15.6米,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外观华美。殿内供三圣佛、海岛观音、文殊、普贤及十八罗汉。大殿前有香炉,两边分立鼓亭、钟亭。附房位于大殿正面,面北,辟有三圣殿、天王殿和斋房、客堂等。





彰教寺文化底蕴深厚,千年来不但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许多文人墨客在此讲学诵经。历史上这里也是高僧辈出。在当地有吕洞宾投胎、刘伯温求道、骆文海讲法等传说故事都与彰教寺有关。据说当年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征明等人也经常到彰教寺讲学谈经。彰教寺还与苏州寒山寺有缘,明嘉靖年间,寒山寺的大钟是与彰教寺同一个模型制作的,它们可谓姐妹钟。遗憾的是彰教寺原来的大钟在上世纪50年代冶炼钢铁时被毀。


据说寺内旧物尚存一口重70余斤的铁香炉,一尊高约30厘米的饰金木雕佛像和一口僧人坐化寿缸。我在寺内外转了转并未见到这些老物件。寺庙已被周边的民房框住,显得十分局促,但大殿的气势仍在,来此进香的人村民还挺多。
游观指数
2023.3.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