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色未褪的瓜埠老街

标签:
旅游图片原创 |
分类: 游记 |
瓜埠老街位于南京六合雄州街道瓜埠中心社区,是瓜埠古镇核心区。瓜埠古镇是南京市首批千年古镇之一,古镇始建于东汉元初六年(公元118年)。而雄州地界更是南京最古老的城邑棠邑的所在地,始建于春秋时期。
“瓜埠”在古时候叫“瓜步”,南齐时曾置齐郡于此并为郡治。北宋置瓜步镇,镇以瓜步山而得名。因为瓜埠地处南北要冲,地理位置重要,为了加强管理,明洪武元年(1368)巡检司由长芦陈里港迁至瓜埠观音堂后直至清代。瓜埠古镇是贯穿中国南北的古驿道必经之著名渡口所在地,瓜埠古渡口是滁河最古老的入江口,并与长江南岸的栖霞古渡相互衔接。它和镇江西津古渡、扬州瓜州古渡并称“三大古渡”。在瓜埠老街现在老渡口遗址处,还能看见用于标记水位的石砌塔基。瓜埠古镇自然资源丰富,西临滁河,北滨五一河、中心河,东南有瓜埠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有火山湖等著名景观。瓜埠历史底蕴深厚,历史上是南北文化交融碰撞之地;瓜埠文化内涵独特,作为历史上的经济交通中心、古战场,帝王骚客皆为之吟咏,诗词文化丰富,有脍炙人口的传世诗词数百首。
900多年前,55岁的王安石途径瓜埠古渡口,站在渡口之上追忆往昔少年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瓜步望扬州》:
“落日平林一水边,芜城掩映只苍然。
白头追想当时事,幕府青衫最少年。”
王安石正当被宋神宗重用时,在瓜步(现瓜埠)古渡口,他想起当年二十五岁出任扬州幕府时的青衫少年的自己,既有对少年入世意气风发的感慨,又有对身为“帝师”后矫世变俗作为的期待。在古渡中,那个淡泊名利却又欲有所作为的青衫少年从未走远!
如今的瓜埠老街,包括东街、南街、中街、北街、土街等五条街巷,面积约5.44公顷,房屋约400间。踏入“瓜埠老街”的高大牌坊,一片清一色的颇具六合独特建筑风格的街面老屋呈现在你的面前,单层木结构,青砖空斗墙体,白墙灰瓦,红窗木门,古色古香的街灯上面印满了古代诗人赞美瓜埠古镇的诗词。因所有房屋都经粉刷一新,看上去恰似青衫白面少年般,青涩而俊朗,毫无负赘之累。
老街全都是原住民,街上基本没有店铺,只有两三家理发店,很老旧的那种。线毫没有商业开发的味道。在古渡口的一家叫“小金发廊”的店里,一打听,洗个头才5元,立马体验了一把。这里还是在80年代吗?小金师傅,不,应该叫金师傅了,人家在此开店20多年了,年龄也40开外,叫小金不合适了。据金师傅介绍,老街20多年前人气还挺旺,如今街上以老年人为主。
老街有一名气很大的食物——瓜埠月饼。瓜埠月饼中更有一枝奇葩——赖月月饼。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曾驻跸六合瓜埠寺。时值中秋节,住持和尚赖月率弟子精心制作祖传月饼供奉。乾隆品之龙颜大悦,为表其功,遂命名为“赖月月饼”,并列为宫廷之贡品。从此,赖月有了御赐的名称,瓜埠人从方丈那里学来技术办起了作坊,大量赖月销往各地,赖月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四方。
瓜埠赖月以十多种原料精制而成,外形如月,清香扑鼻,苏甜可口,酥而不腻。瓜埠民间有“中秋赖月饼,灯节元宵芯”之说,产品远销港澳。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位于中华门内的涌茂食品店曾将瓜埠月饼献给他品尝,从此孙中山先生就喜爱上了它。
如今很多老南京人也都会在中秋之际特意前往瓜埠古镇去购买一些赖月月饼。虽然路途遥远,但是为了尝一口这老味道也是欣然前往,兴致盎然。
如今老街仍有两家月饼厂,国庆中秋刚过,两家月饼厂已停产。好不容易一户当地人从家里拿出一块月饼,我要付她钱,她们家里人竟都不用微信,而我又没带现金,只好眼看着月饼被另一游客买了去。
同样的事在老街的林氏豆腐坊又遇到一回。林家豆制品在老街也是较有名气的,因已是午后,豆腐已卖完,只剩下几块臭豆腐和豆干,结果她家也不用微信,没法付钱。感觉老街人民似还生活在很遥远的过去。
这里绝对是一方净土,没有商业化的华灯结彩,没有人为因素的气氛烘托,有的是干净整洁的街巷,有的是祥和温馨的岁月静好,有的是不问奢华的烟火阑珊……
瓜埠古渡似已不复存在了,原址上有块石碑和一块文保牌,提示古渡为宋代所设。古渡口老码头的石基还在,周边正在进行施工建设,应是在沿滁河岸修建景观道。
瓜埠老街,因古渡繁华,也因为古渡没落,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周边道路、桥梁的建设,瓜埠古渡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水上要道地位,历经岁月磨砺,瓜埠老街也逐渐失去了往昔的繁华,渐渐的被人们所淡忘……
来瓜埠老街走走,去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安然心愫,虽已不再年轻,却依然可在那石板路上大步流星,想象自己,仿佛还是那曾经的青衫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