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那么美,我想再看看——一条将被改造的东门老街

标签:
旅游图片原创 |
分类: 游记 |
江北浦口有一片老街区叫东门老街,位于泰西路和朱家山河之间。这里曾是南京最大的古镇东门镇所在地,曾是南京现存建制最为完整,面积最大的古镇。公元1371年,朱元璋建浦子口城,此为东门建镇元年。时有五门:东门沧波,南门清江,西门万峰,北门旸谷,南便门望京。公元1928年,国民政府设浦镇区,东门镇即为南京第一大镇。1989年,区划调整东门镇并入泰山镇,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名方才消失。东门镇虽已不存,但东门老街尚存,老街三纵一横,依朱家山河为后街,中为左所大街,是东门老街最主要的一条街,又名东门古镇明清一条街。最西侧曹营关,南北有一通道。横侧为东门大街,其中一段鱼市口是整街最繁华、交易最为集中的地方。东门镇历史积淀深厚,早在5000多年前,东门营盘山一片有氏族部落活动,亦称“金陵始祖”。公元307年,司马睿及其族人就是从东门宣化古渡涉江,至江南建立地方政权。东门镇自明洪武四年筑城,逐步形成商贸,粮食集散地和百姓居住集中区。东门镇是当时南京地区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和漕运码头。至清代,东门镇商贸活动繁荣,朱家山河为南北商贾运送物资的重要通道。至今,老街尚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0余处,其遗存和规模均远在金陵第一古街“高淳老街”之上。
明清时期,东门古镇作为南北要冲,东西通道,是漕运集散地,水陆码头,聚集了许多南来北往的商贾,船,骡马,粮食,布匹和物资。商业贸易十分发达,1000多米长的左所大街两边,各种商店鳞次栉比,有各种商行、货栈、钱庄、酒楼等400余家。最主要的是,东门老街是浦口人心中最富有烟火气的家乡,那里有太多过往生活的影子。只可惜2019年开始对老街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如今这里几乎已成为建筑坟场,一片狼藉。老街要改造成文旅历史街区,看这架势,没有三五年难成气候。
我是带着凭吊的心情与曾经的老街来告别的。曾经鳞次节比的老街商铺大多已被拆除,有些打算予以保留的,大多也已人去楼空。偶有几家店面还在经营,但怕也很难坚持下去。50余处历史遗存大多予以保留,但颇有面目全非的遗憾。
东门左所大街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历史遗迹当属东门染坊。也是整个南京残留的最大的手工染布作坊。为清末浦口驻区军官吕统领的房产,后由其3个女儿继承。走马楼也属染坊。东门染坊地处浦口东门左所大街85-91号是东门明清古建筑群中一个代表性建筑,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家六角古井原在东门左所大街124号院内,凿于清代。该井原为金万富家五代祖传之井,六角形青石井栏每边边长0.35、井栏壁厚0.10米、高0.5米,井栏六面雕有竹、菊、兰等花卉图案,镌刻逼真,线条清晰。
吴武状公祠门楼位于东门左所后街96号,现内为泰山街道办事处沧波门居委会,该祠是为了纪念清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六年(1872-1880)浦口驻军统领吴长庆所建。吴长庆为淮军将领,袁世凯出其门下,南通状元张謇和其兄张詧曾来浦口做过他的幕僚。吴长庆在浦口东门驻扎期间,主持了朱家山河的开挖工程,朱家山河建成后沟通了长江和滁河水系,促进了浦口东门的商业繁华兴盛。吴长庆死后,浦口地方建了吴公祠以示纪念。吴公祠就位于朱家山河边,1905年浦口最早的新式学堂曾建于此。目前公祠现仅存门楼及两侧房屋三间,门楼上方嵌有“吴武壮公祠”青石题匾。面阔三间12.6米,进深五檩6.1米。
明代铁肩担道义的庄昶先生(1437~1499)就是地道的东门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他的故居就曾在东门左所大街209号,只可惜旧居已不存。庄昶辞官后一直居住于定山。
浦口明城墙就在老街最南端泰西路边。城墙垒石而筑,根基坚固,能保留至今,实属难得。如今的石墙缝中竟长出一株株野树,枝叶茂盛。古城墙无疑是这座老街最好的见证。
朱家山河是浦口的母亲河,新桥遗址地曾经是车水马龙的所在。河对岸是泰山庙菜场,这里有着太多东门人的日常。
老街通往明城墙遗址处的一处十字路口,一座古建中的饭店还在开张,这也是我见到唯还在营业的饭店。这个路口曾是电影《致青春》的取景地。当年那份浓郁的老南京的烟火气,在这里还能依稀可见。清魏宝源粮行、杨广生杂货店等老房子虽都标示了“不可移动建筑”,但在这一片狼藉的拆迁工地上,你已很难辨认。但那一幢幢残损的古建筑,那一堵堵耸立着的马头墙,似乎在告诉人们,老街的魂还在。
三年以后,这个被改造过后的老街,会更有那份老南京人的烟火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