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石刻之精品萧宏石刻公园

标签:
旅游图片原创 |
分类: 游记 |
在南京南朝有迹可寻的帝王陵墓应有十多处,如刘宋的初宁陵、始兴郡王萧憺、鄱阳忠烈王萧恢、桂阳简王萧融、安成康王萧秀、南陈始祖陈霸先及陈文帝永宁陵等。而这些南朝陵墓历经1500多年的风霜,但都有石刻留存至今,为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留下了写实的记忆。
南朝梁临川靖王萧宏墓,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张库村境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这里曾是一片田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这里也已融入了现代城市建设之中。如今这里是一汪水塘和绿地,南朝萧宏墓石刻被珍重保护在水塘边的石亭里。并已开辟成了颇得南朝风韵的石刻公园。
石刻公园正门和墙体为仿六朝建筑,墙面上刻有竹林七贤的人物像。公园是免费的。公园静谧,游人极少,三座石亭均浮于水面,有石桥相连。其中中间的石桥造型如钢琴琴键,在绿波中正弹奏着一曲山水清音。石亭四面均有玻璃隔断,为使这些石刻艺术品不被游人随意触碰而遭损坏。
萧宏墓前石刻在1956年曾进行过修复,现存石刻3种6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东西相对,均为雄兽。西辟邪已碎成数块,横卧在水沟蔓草之中。东辟邪原倒在深约1.5米沟中,50年代升到地面;另有神道柱二、碑一、龟扶二,东西对列。东辟邪身长 3.2 米,前宽1.48米,后宽1.38米,高(连座)3.05米,重15吨,昂首突胸,口张,舌伸及胸,作大踏步向前迈进状,形态慓悍,尾部粗壮及地,尾端茸毛分散为数股,向内弯曲,格外显得有力。石辟邪为南朝墓道标配,虽造型有所不同,但均昂首突胸,张口伸舌,环目怒视,气势剽悍,造型雄浑、简练。其造型已成为南京的城市标志。
西石柱屹立,高4.96米,扁圆形,表面刻28道瓦楞纹,周3.2米。柱额向北,上刻竖行顺读铭文"梁故假黄钺侍中大将军扬州牧临川靖惠王之神道"。东石柱断为数节,1988年修复树于原地。东石碑已佚,西石碑完好,碑文因风化早已无法辨认,碑身北侧上下刻一列神怪、羽人、朱雀、青龙等八图,周有卷草纹,形态豪放飞动而华美,均为碑刻浮雕之精品。
墓主萧宏是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排行第六。梁天监元年(502年),封临川郡王,领扬州刺史,加都督。此主生前奢华,是个纨绔子弟。
“六朝如梦”,在那短暂的300年间,竟然有六个朝代的更替,王朝的兴衰起落真似如一场梦幻。不过,六朝虽朝代更替频繁,个个短命,但在“五胡乱华”之际,金陵的王气终为确保华夏之正溯,立下了不朽之功!
六朝是一个“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那时,玄学盛行,佛道并兴,意识形态空前活跃。人们崇尚自然,注重思辨,形成了超然自得的“魏晋风度”。那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多种艺术形式全面开花。涌现出顾恺之、王羲之等书画大师的旷世之作,青瓷、陶俑成为整个时代的不朽象征。而在雕塑领域,陵墓神道石刻代表了六朝石刻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南朝陵墓石刻是我国陵墓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这些石刻形体硕大,气势恢宏,雕琢精致洗练,造型夸张,变形适度,自然而生动,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摆脱了婉约、细腻、秀美风格的约束,代表了六朝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可与北方佛教石刻相媲美。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与北方佛教石刻堪称南箕北斗,遥相辉映,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共同谱写了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