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庐山观音禅寺

标签:
文化原创历史图片 |
分类: 游记 |
东庐山原名庐山,相传东汉建武元年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谏议大夫会稽名士严子陵曾在这里筑庐隐居,固得此名。后因此山在溧水城以东,又名东庐山。东庐山呈南北走向,长约7.5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主峰庐峰海拔289米;观音禅寺便居于此峰。该寺始建于元朝,初名为“东庐山西麓观音庵”,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太平天国期间,观音庵被毁;清朝光绪8年(1882年)复建,为道教二茅宫,与句容境内大茅山、溧水境内小茅山齐名,但不幸又于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被毁。1999年,县城分龙岗的观音庵因城建需要拆迁,于东庐山观音庵原址复建,更名为观音禅寺。2000年,东庐山观音寺成为鸡鸣寺的下院,被省和南京市政府批准列为重点建设寺庙。
东庐山冈峦层迭,地势险峻,山水秀美,林木苍翠。它也是南京百里秦淮河的发源地。主峰上有两眼山泉涓涓流淌,永不干涸,形成一道山溪,奔流而下。东庐山建禅寺历史久远。相传,公元528年,南朝梁武帝时一个叫鸿鹤的法师在东庐山广设道场,布道,四方僧众趋之若鹜。至元代,各个山峰上寺庙已十分可观。较著名的除观音庵外,还有九霄阳生宫,寿国寺,龙王庙,茶亭庵等,香火颇为旺盛;尤其是元代的寿国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时任主持同时还兼任观音庵住持,现该寺遗址尚可寻之。
观音禅寺主殿已修建完毕,依东庐山主峰西侧,依山而建,殿宇及寮房依山逐级而上,
值一提的是,观音禅寺两侧的斋房、寮房及天王殿为一连体建筑,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立于东庐山前澹澹碧波中山湖岸,远观观音禅寺,呈两侧对称的鳞次栉比状。
登寺顶远望,远方山水间飘着云雾,玉带环绕,远山如黛,虽已入冬,山间桂花飘香,翠柏修竹满坡,令人感谓人间至境不过尔然。山下依次而建的观音广场和观音洞已临峻工,作为一座古老的观音禅寺,必将流芳溢彩。
观世音普萨历来被民间视作救苦救难的大慈悲佛,而备受信众所崇拜。东庐山观音禅寺仅供奉观音普萨一尊佛。寺院规模宏大,殿宇独特,景色超绝,更有南京母亲河源头之清泉流淌于寺院一侧,源头泉石上有武中奇“秦淮之源”题字,两目泉眼分列题字两傍,如两行泪目千年未干,难道真是因大慈大悲的观世音普萨的悲怜,才有我大南京百年秦淮的绝代风华?溪流近傍有一禅茶茗室,在此品茗入禅,闻溪水潺潺,听梵音缭绕,作一日仙翁,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