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师,携手前行——2018名师工作室成员赴成都研修心得
(2019-01-08 09:11:07)
标签:
工作室教育培训小学数学 |
分类: 研修随笔 |
走近名师,携手前行
——2018名师工作室成员赴成都研修心得
峨眉山市“陈全华”小学数学工作室
12月26日—28日,冬韵蓉城,细雨纷纷,寒潮暗涌。峨眉山市11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部分教师一行50人,在峨眉山市教育局和师培中心领导的带领下,参观了成都电子科大附小和双流棠湖中学,聆听了徐猛、刘鸣放两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学习了“李雪梅”和“文中华”两个名师工作室的鲜活经验,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一、小小校园,文化洋溢
有人说,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和教育是低层次的,是简单重复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校园。刚走到电子科大附小校门口,在等待领取参观证的片刻时间里,环顾四周,浓浓的校园文化赴面而来:校门的独特、广场的五指雕塑、校内花台树木的规划、室内外墙壁的利用、橱窗的精当摆放、挂件和标语的悬挂、教师办公室的装饰与布置、各专业部室的合理位置、满校园的乒乓球桌、教师的风采、学生的问候……“动起来——让每个生命更精彩”、“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新学堂”的办学理念在校园内流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须多说,这是一所匠心独运、厚积薄发、充满活力的学校。
峨眉二小1700多学生,与电子科大附小的2200名学并不少多少,校园面积差距似也无几,相反我校是百年古校,附小办学才不足50年,可校园文化呢?确有天壤之别!除了地域环境这一主要因素外,是什么拉开了如此差距?我想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肯定是“人”的因素。面对我校新校园的搬迁,我们应该怎么办?作为“二小人”该有怎样的思考与作为?也许,我们作为“二小人”是有先天的不足,那该如何借助外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建成峨眉一流的小学校,值得而且应该不断反思。
二、教育现状,急待改进
从教32年有余,亲历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回顾走过的路,深深感触刘鸣放教授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的方向》,历时近3小时的专题讲座,分析说理透彻,可谓字字珠玑。的确,当下我们基础教育的不足与缺陷有四:一是教育模式机械僵化,“填鸭式教育”盛行;二是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培养“考试机器”;三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落后的教育让孩子怎样用“知识改变命运”?四是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谁来培养“创新人才”?面对我们的短板,在全球信息化、知识急速更新的今天,国家间的较量成了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较量,成了创新型人才的较量。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毫无疑问地关系着我国未来的兴衰成败。刘教授崇尚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即“归于自然”,指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决非单单是学校所能解决好的工程。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从一点一滴着手,在教师自身能发挥决定作用的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身体力行,投身教育改革,奉献教师的智慧人生。
近年来,随着新招聘教师的进入,越来越感觉到现在的年轻教师总是那么有些素质不高之嫌。成都师范学院徐猛教授的两个半小时,题为《教师的出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取向与核心要件》的幽默讲座让人耳目一新,幡然醒悟。徐教授从成都名师、名校长接二连三的辞职引发开来,以一 系列调查数据,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为什么不愿意再当教师”和“什么原因促成选择成为教师”这类问题,诠释了当前青年教师素质偏低的“1999年大学生问题”——因大学扩招,优秀学生读清华、北大去了,再加上教育行业缺乏吸引力,成都师大女生占83%,男生稀少,这就是我们做教师的“其实我们并不优秀”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教师队伍“缺乏冒险精神”的性格特征,并指出了作为教师的出路:要“不彷徨、不懒惰、不愤青、抓机遇”,确立教师的专业性即“不可替代性”,修炼教师的专业素养,做好该做的和能做的事!平实、幽默,娓娓道来的谈吐,胜似一场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心态的引领。
顾明远先生曾说:“教育的本质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成都电子科大附小的李雪梅副校长,极力推崇顾教授的主张,并择其一,做了题为《为思维而教——新学堂教学行为变革》专题讲座。李校长结合自身的经历,从乐山到成都,一路走来,以数学教学实践现身说法教师应如何关注课堂:不仅要关注知识层面和方法层面,更要关注思维层面,即以知识为基点,以立法为拐杖,最终实现思维层面的发展,要为思维而教,一切基于学生的学。面对教学中的问题,要不放弃,迎难而上,“方法总比困难多”,“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相反,“站着不动,永远是观众”,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
三、名师工作,扎根课堂
曾在成都市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参加了由北京中教国培教育咨询中心主办、成都育师教培教育咨询中心协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专业发展论坛暨团队打造、机制管理、科研创新发展专题论坛活动,可谓“高大上”了,活动中的名师发展“南通路径”时常萦绕脑际,但结合学校实践,总感觉可操作性有曲高和寡之虞。参观了成都棠湖中学,聆听了名师工作文
中华导师《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定位》的报告,没有麦克风,没有幻灯片,朴实的话语像拉家常,但字字珠玑,句句入耳。工作室的起动依然是从零开始,立足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前行,可就走出了一条可触可摸之路。那平凡的说课、评课、磨课,那精心的工作设计,那详细的活动分工,这就是名师带领工作室应该的所为!似曾相识,可实效呢?两相比较,令人汗颜。
身边的好些人,不管是公务员、医生、老师,还是企业人员,每每谈及工作,无不说一个字——“忙”,从未听谁说自己上班轻松的。作为工作室主持人,上班总有做不完的事务,以至于有时周末还加班,似乎也没偷懒,但是,反思在工作室上花费的心思,的确有限,感觉没有时间。这是个问题,还是一个不好解决的系统性问题,更是一个急待要处理的问题。
四、业务学习,终身不止
电子科大附小那浓郁的校园文化,为什么就设计得那么精巧?教授、专家怎么就懂那么多,见解如此深刻而令人信服?名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干劲而乐此不疲?两相比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
中师毕业生,文化不高,尽管也读了专科和本科,但这是“围墙外的大学”,先天不足,起点太低。也许这就是所谓“起点决定终点”吧,也是终身的遗憾。但李雪梅老师也是乐山师范毕业,不也成为了电子科大附小的副校长?原因应该是学习,少了;书,读少了!
时代飞速发展,知识日益更新,人工智能化来了。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吧,与书为伴,终身学习,力争做一个不被时代抛弃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
2019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