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古代的计时工具》数学史料

标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钞数学史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古代的计时工具》数学史料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分、秒》,教材第66页。
在学习了“秒的认识”和“时间的计算”后,介绍教材第66页“你知道吗”。使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没有钟表,但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主动探究自然规律和数学知识的热情。
四、案例改编:
1、在学习了“秒”的知识后,提出:我们现在用钟表计时,你知道古代的人们用什么工具计时吗?
2、出示教材第66页“你知道吗”:
传说早在四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器具来计时,名叫刻漏。
3、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计时工具?学生自由发言。(如:香烛、沙漏等)
4、教师补充介绍(借助图片说明)。
(1)圭表;
圭表,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http://s13/mw690/003z9vKNgy6H0OH0M4Qdc&690
(2)刻漏;
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刻漏度数因干、湿、冷、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http://s12/mw690/003z9vKNgy6H0OIJ6m70b&690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
http://s15/mw690/003z9vKNgy6H0OK7uQC1e&690
(4)浑天仪;
东汉张衡制造浑天仪。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5)水运仪象台;
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水运仪象台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http://s8/mw690/003z9vKNgy6H0OPS5Dh57&690
(6)大明灯漏。
大明灯漏。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http://s11/small/003z9vKNgy6H0OShF7I9a&690
五、参考资料。
1、圭表,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http://s12/mw690/003z9vKNgy6H0OXYb8f3b&690
刻漏度数因干、湿、冷、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共3件,均为泄水型。其中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出土的青铜漏壶最为完整,并刻有明确纪年。比较完整的传世刻漏有两个,均为受水型:一个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制造。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4、浑天仪。
http://s5/mw690/003z9vKNgy6H0OYc7qI34&690
5、水运仪象台为北宋元祐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所制。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著《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水运仪象台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6、大明灯漏。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