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乘号的由来数学史
(2013-11-07 11:06:05)
标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号的由来数学史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乘号的由来”数学史料
峨眉二小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第47页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建议:
在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同时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再让每个学生进行独立尝试,进一步强化相同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概括乘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从自己写算式到展开想象,让学生体验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不便之处,并通过让学生谈感受,将情感体验暴露出来,产生学习新的表示方法的情感需求。最后通过小精灵的话、算式比较及数学史料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沟通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学习乘法的价值。
三、价值界定:
“×”号是英国数学家威廉·奥特雷得(Oughtred,W.1575-1660)在1631年提出的。在他的著作中用“×”表示乘号。如果说“+”号是表示量增加的一种方法的话,那么“×”号则表示量增加得更加快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活动的逐渐深入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乘法的价值,从而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王国多变的魅力。
五、参考资料:
关于表示乘法的符号,也是众说纷纭:
17世纪前,有人用过字母M和D分别表示乘法和除法。M和D是拉丁文中乘、除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显然,用字母参于乘除运算是相当繁琐的。
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发现乘法也是相加的意思,但是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表示更合适呢?
他想:能不能把“+”号旋转45°的角,斜过来用“×”表示乘法呢?
当奥特雷德的这种设想成为现实时,乘号“×”便问世了。
但是,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乘号“×”和拉丁字母“x”很相似,容易引起混淆,所以他反对使用这个符号。莱布尼兹非常理解建立一个合适符号的重要性,他很赞成数学家哈里奥特首创的符号“·
令人遗憾的是,“·
实际上,“×”和“·
在代数里,两个有理数用括号括起来再相乘或者数和字母相乘或字母之间相乘,常用“·
(-3)×(-5)可以记作:(-3)·(-5);3×a可以记作:3·a或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