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除号的由来”数学史料

(2013-05-02 15:26:51)
标签:

小学数学

除号由来

数学史

教育

分类: 课题研究

“除号的由来”数学史料

峨眉二小    杨建芳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二、教学建议:

在教学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时,就可介绍除号的由来。

三、价值界定:

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的“+、-、×、÷”四种运算符号,简称四则。小学生,还有些学前幼儿也已懂得它们的意义以及用法,在高等数学里当然少不了它们。

使用虽普通,多不知道其由来。“+、-、×、÷”等数学符号都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它们的来历确实经过了一段十分曲折的发展道路。到了17世纪,才得到广泛使用。

四、案例改编:

出示教材第19页例4主题图:

1、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3、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4、我们以前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

5、指导写÷”。

6、介绍÷”的由来。

除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用一条横线将上、下两个圆点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五、参考资料:

    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的+、-、×、÷四种法则符号,简称四则。使用虽普通,多不知道其由来。一(减)的符号,是船员使用桶中的水时,为表示当天用水的份量,而以横线做的记号,藉以表示减少水量,后来减法便以「-」作为减法符号。船员重新在使用过的桶内加水时,便在原来「-」的记号上加一纵线,所以加法便以「+」作为符号。-和+的符号,於一四八九年,首度出现在德国伟德曼所著的算术相关的读物中。一六三一年英国欧烈特,在自己撰写的「数学之钥」中使用「×」(乘)的符号,他把斜放的十字当作乘法符号。「÷」(除)的符号有两种说法。一是该符号代表除法以分数的形式来表示,一的上方和下方各加「」,分别代表分子分母。另一种说法,以分数表示时,横线上下的「」是用来与「-」区别的符号。德国知名科学家莱布尼兹,则认为「×」的符号,虽然使用普遍,却容易和代表未知数的「X」混淆。所以他主张采用「^」符号来代替。他还主张以「:」替代「÷」的符号。不过这两种符号,迄今并未实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