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号的由来”数学史料
(2013-05-02 15:26:51)
标签:
小学数学除号由来数学史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除号的由来”数学史料
峨眉二小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建议:
在教学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时,就可介绍除号的由来。
三、价值界定:
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的“+、-、×、÷”四种运算符号,简称四则。小学生,还有些学前幼儿也已懂得它们的意义以及用法,在高等数学里也当然少不了它们。
使用虽普通,多不知道其由来。“+、-、×、÷”等数学符号都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它们的来历确实经过了一段十分曲折的发展道路。到了17世纪,才得到广泛使用。
四、案例改编:
出示教材第19页例4主题图:
1、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3、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4、我们以前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
5、指导写“÷”。
6、介绍“÷”的由来。
除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用一条横线将上、下两个圆点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五、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