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3267737997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陈来:礼乐心性——《乐记》中的儒家思想
(2017-11-06 17:35:48)
20:07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取材自先秦、成书于西汉,一部音乐之书却蕴含着重要的儒家心性思想。《乐记》属于《礼记》篇目之一,除《大学》、《中庸》外,在宋明理学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它。那么,一部礼乐之书如何重视人心和性情、奠定儒家心性论的基本框架?它又是如何影响宋明理学的呢?11月6日上午9:30,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邀请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陈来,开讲“礼乐心性——《乐记》中的儒家思想”。凤凰网国学全程视频图文直播,敬请关注。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2.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05175610_500_435.jpg
09:06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主讲人简介
陈来,现任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著有《宋明理学》《朱子哲学研究》《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人文主义的视界》《中国宋元明哲学史》等。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2.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03568894_548_362.png
09:42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陈来:《乐记》篇注重心性、德行 与宋明理学刚好相合
《礼记》的其他篇章多记述孔门的德行论和君子论,如《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而《乐记》重视人心和性情,与宋明理学重视心性论的需要正好相合,于是《乐记》的一些思想、观念便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基础。
09:45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一、心性说
1.物感心动:“人心”是《乐记》整篇的中心观念。《乐记》首先确定了心物关系,即人心之动,是由外物所引起的。心与物的关系形式是“感”,感是外物对人心的作用。“心感于物”,“心感于物而后动”,是说外物对人心的作用(感),使人心产生了发动,于是才有声音的发出。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1.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26995687_384_461.png
09:48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乐记》称人有哀、乐、喜、怒、敬、爱“六者”之心
照《乐记》说,人心由外物引发的活动有六种形式,即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即哀、乐、喜、怒、敬、爱“六者”之心。《乐记》强调,这六心不是性,只是心,表明《乐记》已有明确的心性区别的意识。
09:49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2.血气心知:“心术”是应感起物而动的,即指六心。血气心知是性,喜怒哀乐是心,血气心知的性是人之本有的、恒常的,但喜怒哀乐六心不是人心本有的,而是应感而起的,应感就是应外物之感,应是感的结果,也是对感的反应。六心也好,情也好,都是心对物感的反应。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2.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29913080_434_335.jpg
09:53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乐记》提出了心物的感—应论,对后世很有影响。
《乐记》认为心与物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感,而是还有应,物对于心是感,心对于物感则是应。这就提出了心物的感—应论。不过,在这一段话里,性和喜怒哀乐之情(心)之间仍没有建立起关系,情(心)的发动只是应感而动,与性的关系模糊不清。
09:57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乐记》影响后世最深远的思想。
3.性静欲动:“人心之动,物使之然”,那么人心之静,便是外物未曾感动人心之时。《乐记》认为,人心未感于物的静态,便是人性的原初状态。《乐记》最著名的话是:“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此段的重点不是讲音乐,而是讲欲望。所以不讲从性到心,而是讲从性到欲,从性之静到欲之动。“物至知知”疑有错字,疑作物至而知或物至知之,其意思就是外物来感、知觉发动。这里强调,人性本静,物感的结果就引起了欲的活动,而欲的表达就是好恶。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33455520_413_286.jpg
9:59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先秦哲学中多有把好恶属情者,如荀子。但在这里,从概念上说,强调好恶是欲望的表达,而不是强调好恶是情感的表达。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35067738_477_403.png
10:03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乐记》为什么会谈到欲望呢?
陈来:在作者看来,在广义上,乐的欣赏是属于“耳目口腹之欲”的,必须阐明先王制礼乐之“乐”与“耳目口腹之欲”的区别。这一点在先秦儒学里面是独特的。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2.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38106254_622_426.jpg
10:04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4.天理人欲:《乐记》离开音乐讲道德和物欲的关系,其中的天理人欲说后来成为整个宋明理学的基础。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1.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39145061_500_636.jpg
10:07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乐记》作者的隐含思想:天理是人的本质,灭绝天理就不再是人了。
物之感人是无穷尽的,但如果物感引起的欲望活动也是无穷的和毫无节制的,那就是物化,物化也就是人化为物,而不再是人了。人化为物,在道德上是指灭绝天理而穷极人欲,其结果必然引发社会悖乱失序。这就确立了儒家的理欲观。礼就是为了节制人欲,乐则使人民的声音归于平和和谐。作者隐含了这样的思想,即认为天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灭绝了天理也就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不再是人了。
10:12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人对“乐”之态度并不一样: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乐记》不仅提出了天理—人欲的对立,还提出了“以道制欲”的原则,其云:【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所以圣王的乐不仅不是欲,而且是为了化欲、制欲;不是为了遂欲,而是为了得道。这样来看,与上一段讲天理人欲相对比,道即是天理,以道制欲也就是以理制欲,这些都开了宋明理学的先河。此条亦见于《荀子·乐论》。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2.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43086240_690_382.jpg
10:16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5.情动于中,声形于外:《乐记》的心情说,情与声的关系也是动于内而形于外。《乐记》云: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中与形是未发已发的关系,是内在和外发的关系,此种关系有两大环节:一个是性到情,是未发已发关系;一个是心到声,也是未发已发关系。
10:18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国学君在此为大家解释一下“未发已发”的意思
未发之中:儒学思想,源自《中庸》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传习录》中也有提及。解义:喜欢、愤怒、悲哀、快乐等各位情感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并且合乎法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所在,“和”是最普遍通行的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秩序秩序井然了,万物就生长发育了。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3.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46275191_994_760.jpg
10:25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二、乐气说
《乐记》还把乐音与“气”关联起来,作者不仅把礼,也把乐溯源至天地流行的宇宙论。在这种说法中,乐之兴是源自于宇宙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流行不息”是指宇宙大流运行不止,合同而化是指此大流和融消弭对立、共同运化。
10:30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这里的“合生气之和”是指人的身心之气,“五常”应是仁义礼智等。阴阳刚柔属于生气,“生气之和”便是阴阳刚柔四者交畅于中(内),生气和合交畅于内,故能行五常之行于外。于是,气的和合成为德行的内在基础。可见,这里的气就不是指天地之气,而是指人的心身之气,而所谓情性,也是与气有关的。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54218772_790_518.png
10:39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每一类事物都有其感和应,君子当依理而行
一种声音是一种感,对于每一种“感”人们会有确定的“应”,而“应”是以气的形态出现的,气则是人身具有的。如奸声感则逆气应之,正声感则顺气应之。气多了则会形成为社会的象,象即是社会风气。如逆气成象,社会淫乐之风兴;顺气成象,社会和乐之风兴。声音与万物一样,以类相感应,每一类事物都有其感和应,这个道理是不变的。君子依据此理而行,如让奸声淫乐远离人心,使邪慢之气不附于身体。“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就是发扬德性的光辉,协调四气的和合,以彰显万物之理。这样的乐就能仿效天地的清明,这样的乐流行就能使伦理清明,于是“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59445975_542_300.jpg
10:41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三、乐教说
上面讲述了“乐行而伦清”,音乐可以感动人心、移风易俗,那么《乐记》是如何阐发乐的社会功能?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2.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60952224_776_514.png
10:42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动物只知道声,百姓只知道音,而君子懂得乐
一般人以为制乐是为了耳目之欲的满足,儒家所说的乐则不是这个意义的乐。儒家所说的乐,既不是声,也不是音,而是通于伦理政治的乐。因为乐是与政情密切关联的,君子通过乐可以了解政情,所以先王制乐是为了教化民众使其好恶平常而不过分,最终返回人道的正道。因此,礼乐的制定,不是为了欲望的满足,而是为了教化的实现。
10:44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这种把乐与国家的治乱联系在一起,把乐之道与政之道关联在一起,用道德化、政治化的方式去看待、分析乐,是典型的儒家乐论方式。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2.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62244657_775_403.png
10:47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儒家确信,乐有凝聚、团结并使团体达到和谐的功能。
乐来自天地之协和,礼来自天地之节次,故乐的和与天地之和一致,礼的节与天地的节次一致,儒家的理想就是人道与天道相一致。就礼乐的人道而言,合敬是礼的功能,同爱是乐的功能;合敬是使差异之间保持互相礼敬,同爱是使差异之间互相亲近,这就是礼、乐的不同社会功能。
http://d.ifengimg.com/mw540_mh360/p2.ifengimg.com/508df9aec9e2a/image/2017/11/06/15099363779195_771_369.png
10:50
http://p0.ifengimg.com/508df9aec9e2a/face/15098824633559.jpg
主持人 凤凰网国学
陈来:总之,《乐记》初步奠定了儒家心性论的基本框架,确立了儒学的理欲观,强调了气对道德和风俗变化作用的德气论,把乐与国家的治乱联系在一起,把乐之道与政之道关联在一起,用道德化、政治化的方式去看待、分析乐,强调用歌乐来促进和培养德性、治心修身,形成了儒家的心性—乐教论,对儒学作出了贡献。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番茄炒蛋”,怎么不该感动?(民生观)
后一篇:
简帛揭秘古人的衣食生活:中国最早的祝酒歌原来是周武王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