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河南———道台衙

标签:
历史 |
分类: 地名街巷 |
道台衙
———芜湖历史上辉煌时期的标志

“道台衙”的由来
清代的“道”是介于省与府之间的行政机构,官方把其长官叫做“道员”,民间取其尊称则叫做“道台”,所谓的“道台衙”便是随“道台”而演化的一种通俗叫法。“道台衙”是古代驻芜湖建置最高的衙署。在清代基本上是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县(散州)四级管理制。康熙六年(1667年),清政府撤销江南省,由江南省左布政使所辖的府、州、县组建安徽省。鸦片战争以后,芜湖对外开放,所有芜湖的外交事宜皆由芜湖道处理,因为当时清朝中央政府尚无处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在清朝政府看来,地方外事不过是与外国商人打交道,外国领事亦不过是商人的代表,不必由级别太高的官员(如总督、巡抚)来负责,于是便由道台负责各地的外事。后来,还在《天津条约》中写上:“领事官、署领事官与道台同品,副领事官、署副领事官、翻译官与知府同品。”清代后期芜湖道之名称屡见史籍,清末李宝嘉所作的《官场现形记》中,就多次提到芜湖道。
根据大內的清宫档案记载:慈禧的父亲惠征,镶蓝旗人,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九月,监生出身。道光十一年(1831年)任吏部笔帖式。笔帖式是清代在各衙署中设置的低级官员,掌翻译满、汉章奏文书,“笔帖式”为满语“士人”之义。道光十四年(1834年),惠征被考察定为吏部二等笔帖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考察定为吏部一等笔帖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调任吏部文选司主事。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调升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被调任为山西归绥道道员。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
惠征任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台期间,正值太平天国起义的期间,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顺长江直下,势如破竹。九江、安庆告急。太平军很快攻克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正月二十五日,太平军首克芜湖,惠征押解一万两银子辗转逃到镇江的丹徒镇,操办粮台,以待援兵。咸丰帝派出刑部左侍郎李嘉端担任安徽巡抚,并密令查拿逃跑官员。李嘉端按照上谕的命令,参奏了临阵脱逃的官员。同时,也对惠征附片上奏。其中参道:惠征分巡江南六属,地方一切事务责无旁贷,何以所属被贼蹂躏,该道竟置之不理?即使护饷东下,而两月之久,大江南北并非文报不通,乃迄今并无片纸禀函,其为避居别境已可概见。除由臣另行查办外,所有芜湖道员缺紧,要相应请旨迅赐简放,以重职守。
咸丰皇帝于咸丰三年三月二十六日(1853年5月3日)看到这一奏片后,大为愤怒,当天发出廷寄上谕:“惠征身任监司,于所属地方被贼蹂躏,何以携带银两印信避至镇江、泾县等处?”又问:“该二员(按:李嘉端在同一夹片中还参劾了安徽学政锡龄)究竟现在何处?该抚所闻逃避处所是否确实?仍著查明据实具奏。惠征业已开缺,著即饬令听候查办。”并发布上谕:“安徽宁池太广道员缺,著龄椿补授,钦此。”
惠征被罢官后,便一蹶不振,得了重病。没过几个月,于咸丰三年六月初三日(1853年7月8日),病死在江苏镇江,终年49岁。
慈禧在芜湖的传说
对于慈禧是否到过芜湖,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笔者认为慈禧有可能到过芜湖,因为慈禧进宫的时间是在惠征任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台以后。根据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慈禧家世》的作者俞炳坤先生考证,慈禧的父亲惠征是在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初六日,被咸丰皇帝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台的。另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奏销档》,咸丰二年一至三月的一个内务府的奏折说:“总管内务府谨奏,为奏闻事。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由敬事房口传,奉旨:……兰贵人、丽贵人著于五月初九日进内……钦此。……”这里明确点出慈禧是五月初九日进宫的,进宫前其父惠征已经在芜湖任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因此慈禧有可能到过芜湖。为此笔者在这里选择一些正式出版物中的有关慈禧在芜湖的传说。
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杂识·遗事》载:“咸丰三年,惠征任芜关道时,慈禧皇太后尚在闺闼,随侍任所。适粤寇犯境,仓促出奔,太后弱不能行。邑人有王某者(莫知其名字,业锡工,为漕坊蒸锅最精,性嗜酒,人因呼为王烧酒云),负之而趋,遂免于难。及入都,应选正位西宫。至文宗、德宗两朝,垂帘听政四十余年。而王某沉湎于酒,佯狂里市,不获邀沐恩施,亦数奇也。”
《清宫十三朝演义》中有这样一段叙述。芜湖原是一个热闹所在,西门外正在大江口岸,沿江茶坊酒肆开得密密层层,茶园戏馆里人头攒动。兰儿(慈禧)天天到戏馆里听戏。戏院于掌柜知道是关道的xiao姐,便出奇的奉承。兰儿听戏,又有一种古怪脾气,不喜欢坐在厢楼里规规矩矩地听,却喜欢坐在戏台出
场的门口看着听。天天听戏,戏班子里的几个戏子和她也都熟悉,人们都称她兰xiao姐。兰xiao姐天天在戏院子里听戏还觉得不够,每到她父母或弟妹的生日,便要把戏班子传到衙门来唱戏。兰儿在芜湖除了听戏外,又爱上馆子。惠征便派两名亲兵,天天保护着xiao姐在外面吃喝游玩。整个芜湖地方上的人,谁不知道这是关道的兰儿xiao姐。
在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帝王故事》中,有一篇《西太后梦游赭山》的故事。故事里面有一段慈禧对李莲英和李鸿章讲自己少年时游赭山的经过。故事的梗概如下:
慈禧的父亲在芜湖当关道,初到芜湖,慈禧什么都感到新鲜,碗口大的蒸螃蟹,一尺多长的醋熘大鲢鱼,连做梦也没有见过。有一天,她和妹妹趁着父亲出去拜客,从后门悄悄地溜了出去。出了北门,走了不到两里路就到了赭山脚下的小九华广济寺。慈禧姐妹进了一殿上二层,一口气又爬上了88搭,并抽了一支上上签。老和尚笑着拿来签诗,那诗含含糊糊,不明不白,她们也猜不透。老和尚又拿出一本簿子要化缘,但是慈禧姐妹朝山拜庙时,没有带钱,只好说下次再给了。慈禧欠了小九华广济寺的一笔债,加之梦中又再次游了赭山,慈禧决定还自己许过的愿,赐银10万两,李鸿章领了银子,送了5万两给李莲英,汇了100两给芜湖县衙门,知县赏了50两给小九华广济寺的老和尚,至于其它的银两则成了李鸿章的额外收入,在芜湖买田买地添了偌大的产业。(胡毓骅
芜湖弋江区三潭地块已经拆迁改造,位于该地块内的芜湖古代“道台衙”遗迹将面临彻底消失的命运。“道台衙”得名于“安徽宁池太广道衙署”,民间俗称“道台衙”。安徽宁池太广道的衙门驻芜湖,领芜湖、繁昌、当徐(旧太平府)、广德(旧广德州)、郎溪、歙县(旧徽州府)、黟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宣城、南陵、泾县、太平、旌德、宁国、贵池、铜陵、石埭、东流、秋浦、青阳二十三县,是芜湖历史上的辉煌时期。芜湖虽然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在清代设道以前,一直是县级行政单位(芜湖县、襄垣县)的衙门驻地,在隋、唐时期随着县治的撤销,芜湖还仅是当涂县的属镇(芜湖镇)。

“道台衙”的由来
芜湖道还和芜湖关有关系。芜湖关是明代以来,朝廷在水陆交通要冲和商品集散地建立的征税机构之一,分为“工关”和“钞关”。芜湖青弋江和长江的交汇处,为水陆交通枢纽。据《芜湖县志》记载,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工部就在芜湖设“抽分厂”,抽收过往关口的竹木税,故称“工关”。明崇祯三年(1630年),又在芜湖的将军巷设户部分司,并且在河南大江口设“钞关”及稽查卡口。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芜湖工关归芜湖道兼管。康熙十年(1671年),芜湖工关划归户部,并且由过去仅征收水路改为水陆皆征,增设陆路关卡,将工关和钞关合一为芜湖关。芜湖道兼理芜湖关的关务,因此芜湖道又称芜湖关道。芜湖关道的官吏办事处所,有时称道台公署,有时称监督公署,简称“道台衙”或“监督署”。北洋政府实行关道分治后,还称“道尹署”。不管是“道台衙”、“监督署”,还是
“道尹署”,其位置都在现在的弋江区境内,道台衙署建在今兴隆街以北、库子街以东、大安路以西的范围内,紧靠将军港,面积约8800平方米。衙署坐北朝南,大门前雄踞一对石狮。四面院墙的东西院墙各设一辕门,院庭前有一荷花塘。幽径柳垂,风光静谧。四周院墙环绕,东西各有一扇辕门,大门外有一荷花池,又称“放生池”。抗战期间,“道台衙”内的建筑被作为避难所,后来年久失修,房屋倒塌,部分大木料又被拆去充建“中山纪念堂”,于是“道台衙”的原建筑荡然无存。不过遗址的范围仍然清晰可见。
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台
《清宫十三朝演义》中有这样一段叙述。芜湖原是一个热闹所在,西门外正在大江口岸,沿江茶坊酒肆开得密密层层,茶园戏馆里人头攒动。兰儿(慈禧)天天到戏馆里听戏。戏院于掌柜知道是关道的xiao姐,便出奇的奉承。兰儿听戏,又有一种古怪脾气,不喜欢坐在厢楼里规规矩矩地听,却喜欢坐在戏台出
场的门口看着听。天天听戏,戏班子里的几个戏子和她也都熟悉,人们都称她兰xiao姐。兰xiao姐天天在戏院子里听戏还觉得不够,每到她父母或弟妹的生日,便要把戏班子传到衙门来唱戏。兰儿在芜湖除了听戏外,又爱上馆子。惠征便派两名亲兵,天天保护着xiao姐在外面吃喝游玩。整个芜湖地方上的人,谁不知道这是关道的兰儿xiao姐。
古代皖南建置最高的衙署
“道台衙”是今天芜湖境内的一处老地名,位于原“徽州码头”对岸的青弋江南岸,得名于“安徽宁池太广道衙署”,民间俗称“道台衙”。清代的“道”是介于省与府之间的行政机构,官方把其长官叫做“道员”,民间取其尊称则叫做“道台”,所谓的“道台衙”便是随“道台”而演化的一种通俗叫法。芜湖的“道台衙”是古代驻皖南建置最高的衙署。在清代基本上是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县(散州)四级管理制。
康熙六年(1667年),清撤销江南省,由江南省左布政使所辖的府、州、县组建安徽省。安徽省时分三道,即凤颍六泗道,辖凤阳、颍州两府,六安、泗州两直隶州及所辖的凤阳、怀远、定远、凤台、阜阳、颍上、霍邱、涡阳、太和、蒙城、霍山、英山(今属湖北)、天长、五河、盱眙(今属江苏)共15县及宿州、亳州、寿州(今寿县)三散州,驻凤阳。安庐滁和道辖安庆、庐州两府,滁州、和州(今和县)两直隶州及所辖的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全椒、来安、含山共13县及无为一散州,驻安庆。徽宁池太广道辖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四府,广德直隶州及所辖的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婺源(今属江西)、宣城、宁国、泾县、太平(今屯溪市黄山区)、旌德、南陵、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原至德)、东流、当涂、芜湖、繁昌、建平(今郎溪)共22县,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1875年),撤销安庐滁和道,设立皖南和皖北两道,将安庆府所辖的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划归皖南道即安徽宁池太广道。由于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驻芜湖,习惯上又称芜湖道。
Y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芜湖强划租界大量建造领事馆教堂公学等等,所有外交事宜皆由芜湖道处理,因为当时清朝尚无处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在清朝看来,地方外事不过是与外国商人打交道,外国领事亦不过是商人的代表。后来由于交涉的事务多了,用过去那样由一县的长官知县去处理也不行了,但是又不必由级别太高的官员(如总督、巡抚)来负责,于是便由道台负责各地的外事。后来,还在《天津条约》中写上:“领事官、署领事官与道台同品,副领事官、署副领事官、翻译官与知府同品”。清代后期芜湖道之名称屡见史籍,清末李宝嘉所作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就多次提到芜湖道。
芜湖道还和芜湖关有关系。芜湖关是明代以来,朝廷在水陆交通要冲和商品集散地建立的征税机构之一,分为“工关”和“钞关”。芜湖地当青弋江和长江的交汇处,为水陆交通枢纽。据《芜湖县志》记载,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工部就在芜湖设“抽分厂”,抽收过往关口的竹木税,故称“工关”。明崇祯三年(1630年),又在芜湖的将军巷设户部分司,并且在河南大江口设“钞关”及稽查卡口。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芜湖工关归芜湖道兼管。康熙十年(1671年),芜湖工关划归户部,并且由过去仅征收水路改为水陆皆征,增设陆路关卡,将工关和钞关合一为芜湖关。芜湖道兼理芜湖关的关务,因此芜湖道又称芜湖关道。芜湖关道的官吏办事处所,有时称道台公署,有时称监督公署,简称“道台衙”或“监督署”。北洋Z府实行关道分治后,还称“道尹署”。
不管是“道台衙”、“监督署”,还是“道尹署”,其位置大约在今天芜湖的青弋江以南,兴隆街以北,库子街以东,大安路以西的范围内。当地的群众还习惯称该地为“道台衙”。据当地的老人回忆,“道台衙”坐北朝南,正门很宽,门口两侧分守一对大石狮,四周院墙环绕,东西各有一扇辕门,大门外有一荷花池,又称“放生池”。抗战期间,“道台衙”内的建筑被作为避难所,后来年久失修,房屋倒塌,部分大木料又被拆去充建“中山纪念堂”,于是“道台衙”的原建筑荡然无存。据《清史稿》记载: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由此还引出不少有关慈禧太后与芜湖的传说,史学家一致认为慈禧太后出生在芜湖,这当然应该和“道台衙”有关。
康熙六年(1667年),清撤销江南省,由江南省左布政使所辖的府、州、县组建安徽省。安徽省时分三道,即凤颍六泗道,辖凤阳、颍州两府,六安、泗州两直隶州及所辖的凤阳、怀远、定远、凤台、阜阳、颍上、霍邱、涡阳、太和、蒙城、霍山、英山(今属湖北)、天长、五河、盱眙(今属江苏)共15县及宿州、亳州、寿州(今寿县)三散州,驻凤阳。安庐滁和道辖安庆、庐州两府,滁州、和州(今和县)两直隶州及所辖的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全椒、来安、含山共13县及无为一散州,驻安庆。徽宁池太广道辖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四府,广德直隶州及所辖的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婺源(今属江西)、宣城、宁国、泾县、太平(今屯溪市黄山区)、旌德、南陵、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原至德)、东流、当涂、芜湖、繁昌、建平(今郎溪)共22县,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1875年),撤销安庐滁和道,设立皖南和皖北两道,将安庆府所辖的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划归皖南道即安徽宁池太广道。由于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驻芜湖,习惯上又称芜湖道。
Y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芜湖强划租界大量建造领事馆教堂公学等等,所有外交事宜皆由芜湖道处理,因为当时清朝尚无处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在清朝看来,地方外事不过是与外国商人打交道,外国领事亦不过是商人的代表。后来由于交涉的事务多了,用过去那样由一县的长官知县去处理也不行了,但是又不必由级别太高的官员(如总督、巡抚)来负责,于是便由道台负责各地的外事。后来,还在《天津条约》中写上:“领事官、署领事官与道台同品,副领事官、署副领事官、翻译官与知府同品”。清代后期芜湖道之名称屡见史籍,清末李宝嘉所作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就多次提到芜湖道。
芜湖道还和芜湖关有关系。芜湖关是明代以来,朝廷在水陆交通要冲和商品集散地建立的征税机构之一,分为“工关”和“钞关”。芜湖地当青弋江和长江的交汇处,为水陆交通枢纽。据《芜湖县志》记载,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工部就在芜湖设“抽分厂”,抽收过往关口的竹木税,故称“工关”。明崇祯三年(1630年),又在芜湖的将军巷设户部分司,并且在河南大江口设“钞关”及稽查卡口。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芜湖工关归芜湖道兼管。康熙十年(1671年),芜湖工关划归户部,并且由过去仅征收水路改为水陆皆征,增设陆路关卡,将工关和钞关合一为芜湖关。芜湖道兼理芜湖关的关务,因此芜湖道又称芜湖关道。芜湖关道的官吏办事处所,有时称道台公署,有时称监督公署,简称“道台衙”或“监督署”。北洋Z府实行关道分治后,还称“道尹署”。
不管是“道台衙”、“监督署”,还是“道尹署”,其位置大约在今天芜湖的青弋江以南,兴隆街以北,库子街以东,大安路以西的范围内。当地的群众还习惯称该地为“道台衙”。据当地的老人回忆,“道台衙”坐北朝南,正门很宽,门口两侧分守一对大石狮,四周院墙环绕,东西各有一扇辕门,大门外有一荷花池,又称“放生池”。抗战期间,“道台衙”内的建筑被作为避难所,后来年久失修,房屋倒塌,部分大木料又被拆去充建“中山纪念堂”,于是“道台衙”的原建筑荡然无存。据《清史稿》记载: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由此还引出不少有关慈禧太后与芜湖的传说,史学家一致认为慈禧太后出生在芜湖,这当然应该和“道台衙”有关。
前一篇:芜湖河南———南街
后一篇:芜湖河南———库子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