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皖南建置最高的衙署--道台衙【地名寻踪】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 |
分类: 地名街巷 |
“道台衙”是今天芜湖境内的一处老地名,位于原“徽州码头”对岸的青弋江南岸,得名于“安徽宁池太广道衙署”,民间俗称“道台衙”。清代的“道”是介于省与府之间的行政机构,官方把其长官叫做“道员”,民间取其尊称则叫做“道台”,所谓的“道台衙”便是随“道台”而演化的一种通俗叫法。芜湖的“道台衙”是古代驻皖南建置最高的衙署。在清代基本上是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县(散州)四级管理制。
康熙六年(1667年),清政府撤销江南省,由江南省左布政使所辖的府、州、县组建安徽省。安徽省时分三道,即凤颍六泗道,辖凤阳、颍州两府,六安、泗州两直隶州及所辖的凤阳、怀远、定远、凤台、阜阳、颍上、霍邱、涡阳、太和、蒙城、霍山、英山(今属湖北)、天长、五河、盱眙(今属江苏)共15县及宿州、亳州、寿州(今寿县)三散州,驻凤阳。安庐滁和道辖安庆、庐州两府,滁州、和州(今和县)两直隶州及所辖的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全椒、来安、含山共13县及无为一散州,驻安庆。徽宁池太广道辖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四府,广德直隶州及所辖的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婺源(今属江西)、宣城、宁国、泾县、太平(今屯溪市黄山区)、旌德、南陵、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原至德)、东流、当涂、芜湖、繁昌、建平(今郎溪)共22县,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1875年),撤销安庐滁和道,设立皖南和皖北两道,将安庆府所辖的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划归皖南道即安徽宁池太广道。由于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驻芜湖,习惯上又称芜湖道。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芜湖强划租界,所有外交事宜皆由芜湖道处理,因为当时清朝中央政府尚无处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在清朝政府看来,地方外事不过是与外国商人打交道,外国领事亦不过是商人的代表。后来由于交涉的事务多了,用过去那样由一县的长官知县去处理也不行了,但是又不必由级别太高的官员(如总督、巡抚)来负责,于是便由道台负责各地的外事。后来,还在《天津条约》中写上:“领事官、署领事官与道台同品,副领事官、署副领事官、翻译官与知府同品”。清代后期芜湖道之名称屡见史籍,清末李宝嘉所作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就多次提到芜湖道。
芜湖道还和芜湖关有关系。芜湖关是明代以来,朝廷在水陆交通要冲和商品集散地建立的征税机构之一,分为“工关”和“钞关”。芜湖地当青弋江和长江的交汇处,为水陆交通枢纽。据《芜湖县志》记载,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工部就在芜湖设“抽分厂”,抽收过往关口的竹木税,故称“工关”。明崇祯三年(1630年),又在芜湖的将军巷设户部分司,并且在河南大江口设“钞关”及稽查卡口。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芜湖工关归芜湖道兼管。康熙十年(1671年),芜湖工关划归户部,并且由过去仅征收水路改为水陆皆征,增设陆路关卡,将工关和钞关合一为芜湖关。芜湖道兼理芜湖关的关务,因此芜湖道又称芜湖关道。芜湖关道的官吏办事处所,有时称道台公署,有时称监督公署,简称“道台衙”或“监督署”。北洋政府实行关道分治后,还称“道尹署”。
不管是“道台衙”、“监督署”,还是“道尹署”,其位置大约在今天芜湖的青弋江以南,兴隆街以北,库子街以东,大安路以西的范围内。当地的群众还习惯称该地为“道台衙”。据当地的老人回忆,“道台衙”坐北朝南,正门很宽,门口两侧分守一对大石狮,四周院墙环绕,东西各有一扇辕门,大门外有一荷花池,又称“放生池”。抗战期间,“道台衙”内的建筑被作为避难所,后来年久失修,房屋倒塌,部分大木料又被拆去充建“中山纪念堂”,于是“道台衙”的原建筑荡然无存。据《清史稿》记载: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由此还引出不少有关慈禧太后与芜湖的传说,其中有些传说故事就发生在“道台衙”。今天关于慈禧太后的出生地有几种说法,“芜湖说”就是其中之一。传说慈禧太后出生在芜湖,这当然应该和“道台衙”有关。
据《清史稿》记载: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 因为咸丰二年二月,慈禧的父亲惠徵曾调任到富庶之地的安徽宁池太广道,由此还引出不少有关慈禧太后与芜湖的传说,史学家一致认为慈禧太后出生在芜湖,这当然应该和“道台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