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镜湖】历史见证之芜湖古城——明代芜湖城的兴与败

标签:
历史收藏图片 |
分类: 古城古迹 |

明代芜湖城
是在宋代芜湖城的基础上重新圈建起来的
杭州人林和靖诗云:
“山掩县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
芜湖宋城,规模甚为了得,今芜湖北门外的高城坂、东门外的鼓楼岗等处皆为故城遗址,可惜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毁于兵,“旧有城垒,悉毁于兵”,以后未见重新建城的记载。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实行“堕城罢戍,与海内休息”的政策,规定“故邑非郡者不城”。当时,芜湖县属于太平府,府治在当涂,所以没有恢复城垣建设,如此一待就是二百余年。
明末发生了三件大事。
一是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窜犯内地,肆无忌惮,一股50人组成的小队伍突破了明朝官兵阻击,从海边流窜到芜湖抢掠烧杀。因此有人提出恢复城垣的事,未获同意。
二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芜湖县库被劫盗7000缗,“吏民持议如前,又复不果”。
三是万历年间(1574年),芜湖县库又被劫盗五千八百余缗铜钱,上方责令操江都御史予以整饬,兵备副使被撤职查办。这件事使恢复芜湖城垣的事被提上了朝廷和官府的议事章程。
叁
如何恢复芜湖城呢?
当时提出了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因规模太大被否决。朝廷认为丈量城址太大,周长约1900余丈,虽然大抵恢复了宋城规模,可是费钱多,花费达70000缗,而且“夺商业,废民居”。
第二种方案以弃民居之嫌也被上方否决。此方案“环县暑为城,俾县得樱城守藏足矣”,岁规模不大,周长约300余丈,花费也少,约7000缗,但“城以伟民,如之,何其弃民居而shedejie.com自卫,非策也”。
第三种折中的方案最后敲定下来。其原则是:“南留濒潴(靠水的地方)而廛居者达三;裁小横街西,留居室完美者百家;裁古小永安巷;东北裁公家闲地,不涉民居,得地七百三十九丈为城。”

肆
据时任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县城碑记》记载,这座高三丈的城墙“以乙亥(1575年)二月朔首事,迄五月终告成”,费时仅三个月。
而《芜湖县志》却说:“万历三年知府钱立至首建城,以谨防卫同知龙宗武继之,九年(1581年)知县周之翰乃告蒇事”,费时六年。
这两种说法差距甚大,其因何在?
原来汪氏所指的仅仅是芜湖城墙,而县志所说的是包括城楼在内的芜湖城。
芜湖城东西南北各筑起4座双层独楼城门,其中东宣春门,西弼赋门,南长虹门,北来凤门。另筑起3座便门,其中朝南的有上水门和下水门,东南角的为迎秀门。此外还筑起月城即用来屏蔽城门的小城,“东跨能仁寺”。
时人盛赞芜湖城:“负山为郛,面江为堑,树屏翰拥金汤,不劳而功多,不费而惠广,勿亟而事速成,殆亦百城之冠也。”

伍
37年后,为开拓芜湖文庙和儒学风气,官府又在芜湖城东南角,筑起带有城楼的金马门。自此,芜湖城共有8座城门。
因战火屡遭焚毁,芜湖古城多次在原址重建。光绪二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城市快速发展,残破的城垣被拓宽为环城马路,芜湖成长为安徽沿江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虽然城墙不再,但芜湖古城的原貌依旧留存,也保留在芜湖人的历史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