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老街巷(一):(续4)淳良里历史文化街区、堂子巷民俗文化园

标签:
历史图片 |
分类: 地名街巷 |
索面巷,鱼市街-淳良里,明清时,此巷因聚集着面商而得名。说起这条小巷,它的历史与深深的巷道一样漫长。早在明代徽州大作家汪道昆的《芜湖县城碑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裁小横街西,留居室完美者百家”;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芜湖县志》中,也曾记载这条小巷的大名。康熙十九年(1680),徽商孙继禹等人在此创建新安文会馆,也就是“徽州会馆”的前身。沧海桑田,如今虽无法辨认会馆的遗址,但它撒下的文化种子却在小巷生根开花。六十年代,每年高考发榜时,清晨就能听见喜庆的爆竹声……八十年代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就出生在这条巷的九号,其父汪雨相是同盟会会员,与孙中山先生过从甚密。
索面巷18号,一个充满传奇的老宅。
索面巷是芜湖著名的“三条巷子”之一,南起鱼市街与西内街交叉口,北至淳良里,长约三百米,现存的历代《芜湖县志》均有“索面巷”一名。据《芜湖地名录》记载,“明清时,此巷因聚集面商而得名。”索面巷是徽商到芜湖的第一个落脚点,巷子两旁均为古色古香的徽式民居,上个世纪末,索面巷的东面被全部拆除,如今的索面巷是一条不折不扣的“阴阳巷”:东面已经是一片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森林,西面则仍然保留着一派清末民初的青砖灰瓦。索面巷里曾经住过许多达官显贵,从而让这条老街显得更为与众不同。
百年老街,古韵悠悠。如今,索面巷静卧老城深处,一任岁月荡涤繁华。游离于现代生活边缘的老街古朴、宁静,与不远处闹市的车水马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只是不知这“古董”般的宁静,还能延续多久。
从堂子巷转个弯就拐进了油坊巷。油坊巷东起米市街,西至堂子巷,清光绪二年因开设油榨坊而得名。在堂子巷和油坊巷交界处我发现一字照壁在芜湖老城厢可能排行老大,不信你就到芜湖古城里找一找。 “城厢”和“城墙”是不一样的,城厢是指风物相连的整体,包括城墙以内还包括城墙外和城池关联的设施及民居。芜湖长街和二街是芜湖古城向城墙外的延伸,因此油坊巷的照壁归入芜湖老城厢。
西内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老街,东起鱼市街,西至西门口与上长街相接。西内街与长街原本是一条街道,直到明万历三年,芜湖重建县城时才将一条原本完整的十里长街一分为二。以西城门弼赋门为界,城门以内部分称为西门大街,城门以外部分则仍称长街。而在民间,许多百姓依旧习惯称之为长街。因此,直到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时《芜湖县志·地理志》还有这样记载:“西门大街一名长街,自鱼市街至江口宝塔根,号称十里长街。”由此可见,最迟至1919年,西内街还包括在十里长街之内。在老芜湖人的印象里,西内街还有一个别名:长街头子。之所以有这么一个通俗的街名,说起来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西门大街位于长街的起点。至于西门大街改称西内街则大约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了。
西内街与长街原本是一条街道,到明万历三年,芜湖重建县城时才将城门以内部分改称西门大街,城门以外部分则仍称长街,而在民间,许多百姓依旧习惯称之为长街。
西内街还有一个别名:长街头子。之所以有这么一个通俗的街名,说来道理也很简单:因西门大街位于长街的起点,至于西门大街改称西内街,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自杭州窜至芜湖,在青弋江边大肆焚掠,官吏束手无策。在这紧要关头,阮弼挺身而出,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雄厚的财力,号召并组织数千人成立义勇,协力守御,迫使倭寇溃退,遂保一方保安。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开始着手修建城墙,阮弼又慷慨解囊,以一己之力承担了修建西城门的资金。为表彰阮弼乐善好施的义举,在芜湖城建造完毕之时,西城门遂被冠名弼赋门。萧云从在《太平山水图》中曾对弼赋门有过精细的描绘。
西内街8号即清末安徽洪巡抚的洪公馆(巡抚7个姨太的住处)坐北朝南的六进两层庭院,
纯徽派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左右,前五进建筑结构完全一致,后两座结构相同,左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