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驻芜领事署旧址: 见证芜湖近代历史

标签:
历史 |
分类: 军事政治 |
英驻芜领事署旧址: 见证芜湖近代历史
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我市的天主堂、英驻芜领事署旧址、圣雅各中学旧址、牯牛山城址、黄金塔榜上有名,至此,芜湖市已拥有九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走近国保”系列报道,带领大家走近这九处“国保”,近距离探究它们的前世今生。
http://imgs.focus.cn/upload/news/14980/a_149798481.jpg
芜湖市现有的九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市区有三处,分别为天主堂、英驻芜领事署旧址、圣雅各中学旧址。市文物办主任李艳天告诉记者,2013年之前,芜湖市区尚无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文物建筑的类别和性质,我市将优秀近代建筑捆绑式合并申报国保,能够从文物的数量、体量、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历史背景、时代特征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其文化内涵,提高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增加申报成功的几率。2013年5月,芜湖市区三处国保单位申报成功,使12幢单体建筑一并跻身国保行列。
其中“英驻芜领事署旧址”包括:英驻芜领事署旧址、总税务司公所旧址、洋员帮办楼旧址、英驻芜领事官邸旧址四幢建筑,是芜湖近代史及芜湖开埠的关键证物。英驻芜领事署建筑群的施工质量和内外装修十分考究,造型端庄,尊贵典雅,是安徽省最早的、至今保存最好的外国领事馆馆址,在安徽乃至全国都具有代表性,它们是芜湖步入近代化的重要见证。同时,这四幢建筑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保存比较完整,而且每幢建筑本身又具有各自的完整性。
英驻芜领事署旧址
英驻芜领事署和领事官邸开创了芜湖近代建筑风气之先。李艳天告诉记者,此类西洋式建筑在我省留存很少,它延续了建筑文化之脉络,设计中采用了中西建筑文化共存的手法,建筑结构使用砖木混合结构。精妙的建筑技艺,耐久的建筑材料和经典建筑形式,和谐统一,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的产物。
清光绪二年(1876),根据《中英烟台条约》,芜湖被迫开埠,此后,英国人陆续在范罗山南坡及附近的雨耕山上,依地势建起四幢极具英伦风格的建筑,供英国驻芜领事署及税务司使用。它们分别是建于1877年的英国驻芜领事署领事办公楼、建于1887年的英国驻芜领事署官邸、建于1912年的总税务司办公楼和建于民国初年的洋员帮办楼。这其中,英国驻芜领事署是芜湖最早的近代西洋建筑,由英国建筑设计师精心打造,无论外观,还是内部设施都很精美,它也是早期一批西方列强在中国兴建的使馆建筑。
英驻芜领事署办公楼坐落于范罗山一处小山头上,相对独立于附近其他建筑。这幢办公楼在这四幢西洋建筑中设计得最为精美,做工也最为讲究,据说,它的设计图纸和建筑工程师均来自英国本土。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建筑面积,这座办公楼都是四幢西洋建筑中最大的。据《芜湖百年建筑》介绍:“1877年,英国政府在地势高敞、林荫如盖的范罗山建造了领事署办公楼。由英国建筑师设计,券廊式建筑。两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东西对称。占地面积466平方米,建筑面积1190平方米。东、西、南三向设有外廊,青石砌筑露明基座,平面方正,典雅大方,是芜湖最早的西洋建筑,也是安徽省最早的外国领署建筑。”另据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英领事署在范罗山。因《烟台条约》,于光绪三年,由英国领事官建筑新式楼房一座,四围绕以垣墙,以为领事官办公之地。”
英驻芜领事署官邸旧址
英国驻芜领事署官邸位于范罗山西南侧的雨耕山山顶,始建于1887年,建成于1889年,外廊式建筑,两层砖木结构,房屋平面呈正方形,青砖墙体,四坡瓦楞式铁皮屋面,四周嵌有极具欧式风格的落地百叶窗。整幢建筑建于一个1米高的架空层上,如此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潮通风。考虑到这幢建筑是英国驻芜领事们的寓所,他们的日常起居均在此处,具有很强的私密性,所以才跟其他三处西洋建筑分开建设,而且又远近适宜,从这里前往范罗山的领事署也非常方便,步行也就十来分钟的事。官邸周围还辟有宽敞的露天平台,平台四周为铁链相连的护栏。站在官邸或平台上,往西,浩瀚长江尽收眼底,往东,范罗山景色也近在眼前。许多人常将雨耕山上的英国驻芜领署官邸和范罗山上的英国驻芜领署混为一谈。
总税务司公所旧址
芜湖因《烟台条约》而开埠,光绪三年(1877)二月二十八日建立芜湖海关,四月一日正式开关。总税务司是芜湖海关最重要的办事机构,是当时芜湖海关的实际行政负责人,负责处理关务。据《芜湖市志》记载:“具有促进关税增收,防堵走私偷漏,监督关员执行公务,训练外籍关员和内班华员、供事、文案等职责。同时又根据海关监督推荐,决定录用常关中高级官员,先例准领事官职权。对在芜湖的国外侨民和商人,代理通商上公证人的职务。”由此可见,总税务司在海关中的重要性。其实,当时总税务司除了直接参与税务方面的工作之外,还有其他任务,如外国银元和货币跟中国纹银的比价,就是由总税务司下属的税务司协同驻芜的英国领事共同决定的,甚至连江河航道上的船路标志和航标点的设计安置,也必须有总税务司的参与和决定。
如此大权在握,总税务司自然是财大气粗,所以它将范罗山上的总税务司办公楼建得如此气势恢宏,也就不足为奇了。从1912年建成起,直到1934年为止,这座办公楼总共迎住了28位税务司,首任税务司为吴得禄,最后一任是劳德迩。总税务司公所是一处“业务部门”,人员往来频繁,因此,这幢建筑选择建于范罗山的半山腰处,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办事人员前来。公所为两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偏东。红砖净缝砌筑墙体,四坡屋顶。后有单层附属用房,形式简朴,为勤务人员使用。
洋员帮办楼旧址
洋员帮办楼旧址位于范罗山接近山顶的一处平地上,抬头即可看见山顶的英国驻芜领事署。这幢建筑在老百姓的口中,常常被称作“大班楼”,是服务于领事署或总税务司的外籍人员的处所。整幢建筑也是券廊式风格,两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东、西、南三面设有外廊,占地面积337平方米,建筑面积674平方米。在帮办楼的东面空地间,英国人建造了一个球场,供这些洋人在闲暇之际娱乐之用。由于这幢建筑只是一般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所以在建筑规模和建筑样式上,相比雨耕山上的领事署官邸就要简约多了,总体上来看,当初英国人建造这幢建筑时,更多的还是从功能性上考虑的,毕竟,它只是一处普通员工的办公场所而已。
http://imgs.focus.cn/upload/news/14980/b_149799018.jpg
http://imgs.focus.cn/upload/news/14980/b_149799024.jpg
http://imgs.focus.cn/upload/news/14980/a_1497990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