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浮桥

(2017-04-10 11:19:28)
标签:

古埠

分类: 古城古迹

 据传,芜湖老浮桥诞生于南宋初年。民国版《芜湖县志》记载,老浮桥又称通津桥,明嘉靖年间修建,后屡毁屡修,最壮观时以巨木为板,以石柱固定,以铁索贯通,并安上栏杆,行人“若履坦途”,称为“中江锁钥”、“江湖锁钥”,“南国津梁”、“宣歙津梁”应该是当之无愧。以芜湖为主要背景地之一的《儒林外史》,曾多次提到“浮桥”。第二十回《牛布衣客死芜湖关》,“牛布衣来到芜湖,寻在浮桥口一个小庵内作寓”,冒姓字小子牛浦郎“家位于浮桥南首大街,又称前街,家祖开了一个小香蜡店,隔壁便是卜家米店……”老浮桥上,演绎多少人间故事。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军一部就是由老浮桥进入市区,宣告芜湖解放。

 

老浮桥

 

  虎口吃人

 

  由于老浮桥要兼顾行人和行船两方面的需要,因此历朝当局均委任了浮桥管理人员,规定浮桥每天上午八时、中午十二时和下午四时开启三次,让上下游的船只通过。开启时间每次要有一个多钟头。开桥以前,桥旁停满了很多船只,等候开桥。开桥时陆上交通断绝,两岸拥满了行人,等着过河。彼时虽有渡船,但十分拥挤,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也很不安全。

 

老浮桥

 

  青弋江上通宣城、郎溪、泾县等竹木产区,下达长江,每天过往的船只很多。由于水流湍急、桥裆狭小,上下游交汇,翻船沉船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人们常常将老浮桥比做“老虎桥”,说它见人就想吃。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就有这样的记载:民国35年3月23日夜间,突有内河上游淌来竹排,将老浮桥靠近南岸第三排七根木桩冲断,仅存西边两根木桩,但也倾斜受损。由于没有木桩支撑,桥面呈弯曲不平状态,十分危险。按照惯例,在浮桥受损之机,均由浮桥管理人员负责摆渡维持交通。这次桥损之后,经警察局与市政处批准,一方面由王永德、蒋茂如等负责渡船管理,可收取渡资,以国币10元为限;另一方面拨款国币345.9544万元,委托新泰源营造厂维修。摆渡维修期间,船工与当地地痞发生纠纷,一方阻止摆渡,引起群殴,后由警察局出面调停。而浮桥维修刚刚完工不久,五月份再次被不知名商户竹排冲毁,警察局虽再三查找,但最终不了了之。1948年元月,交通部工程处将该桥拆卸,进行重修。而交通则是由桥工负责,在浮桥上下游各备划船两只,维持交通并按规定收取渡资。可是这次却出乱子了,负责上游渡船的浮桥管理人员王永德接到县府通知,将渡船改为义渡,即不得收取渡资,所需船租工资费用均由县政府同意给付。由于县政府一直没有给付,而下游船户则按老规矩收取渡资,王永德感觉无法支撑,万般无奈之下,于2月21日呈文报县政府,要求仍按规定收取渡资。在此情况下,县政府又于3月份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搭建临时浮桥以维持交通。

 

老浮桥

 

  强烈呼声

 

  芜湖解放以后,广大市民迫切要求改变这一现状。早在1949年9月第一届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代表们就提出了修建老浮桥的提案。1952年在第六届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又提出要“修建永久桥梁”。

 

  市政府也专门向上级财委汇报,建议修一座正规桥梁。随着国民经济的日渐恢复,为了缓解交通压力,1953年市人民政府将中山桥改成钢筋混凝土的新式桥梁,汽车可直通繁昌、南陵等地,加强同皖南山区的交流。同时专门成立了浮桥管理委员会,加强管理,采取了“以桥养桥”的措施,对于过桥的行人和船只收取保养费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老浮桥位于老城区且又是城乡接合部,城乡之间贸易相当频繁,每天除深夜一两个小时无人通行外,其余时间都是熙来攘往,络绎不绝。但限于财力以及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市政府无力斥资建造永久性桥梁,只好因陋就简,重造了八只桥船,替代原来的十三只,并修宽了桥梁,装设了安全栏杆,增强桥梁的稳定性。为了安全起见,专门修建了上下台阶,并安装了木栅门,在开桥期间阻拦行人通行。

 

  为了方便人们来往,减少人民负担,管理委员会停止了收费,但这更加增加了浮桥的压力。1953年第七届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又提出了“在南门修建永久性大桥”的提案和几项具体措施,并“送请市人民政府转报上级研究”。1954年7月召开全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时,代表们又提出了修建永久桥梁的提案。同年8月,芜湖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很多灾区农民组织运输,生产自救,因为船小,撑船技术又不高,再加上缺乏管理,遇险事件就特别多。据不完全统计,仅1954年一年就打捞了船只一百多只,搭救遇险人员九十多人。1955年1月3日,芜湖县四门乡农民齐正佐等三人的小船就在浮桥处发生侧翻,人虽幸免于难,但船上装运的鱼都损失了。市民江邦兴、张化龙、潘玉林、齐美士等上书《人民日报》,提出他们的看法和建议,要求“赶快设法改修浮桥。在浮桥改建以前,市水上公安局应加强水面警戒,以防止事故发生。”《人民日报》于1955年1月23日“读者来信专页”刊登了这封来信,并附了安徽日报芜湖记者站记者周济人的调查报告,对芜湖老浮桥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市人民政府没有怠慢,针对“读者来信专页”提出的批评,承认了错误,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回函中称:《人民日报》提出的批评,说明了我们对于划船失事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现在我们已召集有关单位开会研究,决定先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和改进浮桥的管理,防止船只碰撞;准备拨给浮桥管理处救生艇一只,以备万一。同时,加强对过往船只的安全教育,维护和改进当地水陆交通秩序。至于建设永久性的桥梁,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人民日报》于当年4月3日刊载了这份回函。

 

老浮桥

 

  一波三折

 

  在广大市民的热切盼望中,1956年11月,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在老浮桥上游地段建造一座现代桥梁———暂名青弋江大桥,后更名为弋江桥。由市建筑设计室担任设计,并报省城建局批准,市建筑公司第二施工工程处承担了施工任务,计划于1957年元月20日进场平整场地,2月份开工。建桥期间,芜湖人民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拆迁了南街126号至140号八户居民,占地0.5亩、环城南路及河南芜青路部分25户居民,征得土地2.33亩。

 

  施工中由于引桥上坡需要大量土方,而附近又无法挖取,又征用芜青路边爱国社土地1.8亩,其中菜园0.2亩、甘蔗田1.6亩。

 

  然而,正当大桥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之中,又印证了那句老话“好事多磨”。1957年7月初,由于暴雨集中,山洪暴发,青弋江水上涨,出现了像1954年的特大洪水,这场不期而遇的洪水给建桥工程出了一道难题。由于新建青弋江大桥通航孔梁底距洪水位净高只有5公尺,距1954年最高洪水位仅为1.7公尺,桥宽孔梁高度不够,洪水袭来,船只不能正常通过,桥毁人亡的事故不可避免。此后根据实测,枯水时通航孔净宽只有17.45公尺,问题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如何达到通航要求,市人民政府及时向省交通厅报告,征求意见。省交通厅于1957年11月回函认为:青弋江为我省主要通航水道之一,结合远景流域开发,它有通航上游石埭及沟通江苏太湖区域的可能,具有很大经济作用,建桥时需要考虑远景航运的影响。根据交通部规定的通航河流桥下净空标准:五等地方性水道(标准水深0.60—1.10公尺)在最高通航水位时,桥下净高为7.50公尺,净宽为40公尺。根据这一标准要求,青弋江大桥的设计显然不能满足上述通航要求,不仅影响到今后的远景航行,而且也不能适应每年洪水暴发的形势。因此省交通厅建议将设计修改为符合五等水道的桥下要求。

 

  时间到了1958年,在“全党办工业”、“大办工业”的旗帜下,1958年5月,工业区干道(后称工业干道)开始施工。与各项工程建设一样,青弋江大桥也加快了建设速度,1958年6月底,青弋江大桥完成了基桩、围堰、桥墩、护坡、鹰架等工程,开始实施桥面浇制和人行道施工。负责工程建设的芜湖市城市建设局很有信心地表示,国庆节之前,保证工业区干道与青弋江大桥通车(工业干道于1958年国庆节开通)。然而,7月份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波三折的事情再度发生。尤其是“钢铁元帅”升帐,全市施工力量也有所调整。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芜湖钢铁厂移至芜湖县马塘乡(今弋江区新兴铸管集团现址)之后,为了加强交通联系,城市道路规划随之改变,需新建一条芜钢路(现名利民路),部分道路必须做相应的更改。而加强弋江两岸联系,青弋江大桥的建设也提上了紧急议程。为配合芜钢路(今利民路)的修筑,青弋江大桥自1958年年底再次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原定于1959年5月1日通车,后来因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该桥提前于1959年4月18日通车。该桥全长83.6米,三孔单臂加吊梁结构,桥基为钢筋混凝土基桩,两岸石砌桥台,桥面宽9米,车行道7米,两侧各设人行道宽1米,总面积752.4㎡,荷载为汽—10挂—20。全部工程包括护坡引道,总造价49.8万元。桥两边装有栏杆和8座柱形灯具,柱顶安装玉兰花桥灯,入夜华灯四射,桥上河面一片光明。

 

老浮桥

 

  如今,弋江桥伴随着芜湖人民走过了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来,弋江桥尽心尽力为两岸人民交通往来、城乡贸易默默奉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是由于年久失修,弋江桥显得老态龙钟,可是直到今天,虽然青弋江上已经有了更为先进的临江桥、袁泽桥,可弋江桥依然横跨弋江两岸,维系市区两岸交通。

 

老浮桥

 

  秦建平/文   季平/图

 

老浮桥

 

老浮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