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在安徽无为县有一大支系,人口近10万人,据现存的谱续上记载,老祖坟在安徽无为县红庙乡,是任斗公后代。无为县任氏原有的祠堂在风景秀美的大任家山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修建水库祠堂被淹没。任氏后人经过多年的选择,最终将新祠堂选址在现今的无为县严桥镇甘子树村,该村任氏后人众多。新祠堂所在地是一方不可多得的好天地,依山傍水,富有灵气。不过我看了家谱让我对无为任氏来源产生了浓厚兴趣。
一,家谱.祠堂.堂号
家谱
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祠堂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堂号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
二,无为任氏来源徽州说
徽州的大姓之中也有任姓。南宋梁天监年间(502至519),新安太守任昉,自山东博昌迁家华阳镇。后裔分迁西川(今胡家乡西坑村)、扬溪。据考证,无为的任氏也曾经在徽州生活过多年,直到清朝才迁移到现在的居住地。因此徽州任氏与无为任氏应该是属一宗,有着很亲近的宗族关系。但从未见可靠记录,
三,无为任氏来源饶州说
南宋与金对峙时期,虽然秦岭—淮河是两个政权的分界线,金兀术和岳飞指挥的战争在江淮之间不断交错进行,使得这一区域长期成为人口稀疏之地。13世纪初成吉思汗挥师灭金,他的孙子忽必烈随后建立元王朝。元代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例如,元世祖后不过70年,长江中下游一带各种赋税已平均增加工了20多倍。江淮地区的原住民被元统治者作为“第四等人”(四等人为淮河以南的“南人”),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尤重。将庐州等江淮流域的大面积土地供蒙古贵族做牧场,赶走了不少以土地为生存的农户。
造成连年战乱,江淮地区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陈尸荒野,大量土地无人耕种,一片破败萧条景象。
1368年元朝灭亡,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并定都南京后,将现在的安徽地区划入直隶,重点经营。朱元璋决定进行大规模移民。从元末至明代中后期,从江西鄱阳湖周边的居民都曾向合肥周边大规模迁徙。所以就有“江西瓦家坝,江淮儿女根”
据《明史·食货志》及《中国移民史》载,明洪武年间,仅是江西一省,移民总数就达234.3万人。饶州人占了100万有余。这种移民集散地,在中国南方来说,名气最大的就是江西饶州鄱阳县瓦屑坝(北方最有名的移民集中地点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
洪武二十二年(1389)迁饶州移民6.4万到合肥(庐州)
无为为老庐州一部分,无为很多姓氏皆来自饶州,当初迁徙虽不幸,但到了庐州从无地佃农变成了拥有土地,出现了很多大户人家,也出了很多影响中国历史名人,
附:(江西迁皖后发迹名人)
查《合肥李氏宗谱》:“吾族李氏本出自许……”,许姓明代由江西迁合肥后。。
刘铭传为合肥《刘氏宗谱》撰的《续修宗谱序》有“吾族自江右迁于肥西,历数十世五百余年”语。进贤和饶州相邻。
段祺瑞的祖籍就在江西饶州。
饶州铅山任氏
根据《江西通志稿•姓氏志》记载:任姓在江西铅山为著姓;根据各地《志》书记载,江西省的铅山任姓家族是从浙江、福建等地迁来的。
古代人物
附:饶州名人
古代任姓人物不少,
【明】任伊屑,铅山县人,崇祯三年举人,武陵知县。
【清】任 芬,铅山县人,道光五年贡士(拔贡),江苏宝山知县。
【清】任懋贤,铅山县人,任兵部车驾司行走,钦加同知衔。
【清】任 书,铅山县人,任福建试用布经历加提举衔。
【清】任德胜,铅山县人,任荆州营副将。
铅山县:【明】任 政、【清】任 澜
革命先驱
任寿祺(1880-1949年)
任寿祺,字鹤田,清光绪六年十月一日(1880年11月18日)生于江西省铅山县永平八角井。辛亥革命元老、民主革命先驱。参加过广州起义,曾专为中山先生个人代司笔扎,曾担任江西省议会议长、省参议员等职。
黄埔英才
1.任能群
字冠三
江西铅山人(黄埔第3期)
2.任 尹
江西上饒人(黄埔第4期)
3.任宣怀 字耕戎
江西铅山人(黄埔第19期)
4.任能杰 字亚侠
江西铅山人(黄埔第22期)
任希夷墓:
任希夷墓位于江西铅山县青溪镇银村畈东,临江寺东侧。墓高约2米,墓盖及墓框铺砌的石块均已不存,唯墓基两层砌石尚存,墓碑镌“大宋兵部侍郎任希夷之墓”,说明任希夷后人迁徙到过铅山。
四, 无为任氏来源庐江任氏说
任忠里贯为合肥考
任忠,小名蛮奴,南朝后期著名战将,历仕梁、陈二朝,降隋,授开府仪同三司卒。由于《南史》、《陈书》、《通鉴》倶谓汝阴人,而魏晋北朝隋唐迄赵宋,汝阴郡、汝阴县一直治今安徽阜阳市,所以续出之书咸断其为今阜阳人。其实非是。考南北朝时期,今安徽境内曾有两汝阴郡、汝阴县:一隶扬州,治今阜阳,为北朝所有;一为梁置,隶合州,治今合肥,亦曰南汝阴郡、南汝阴县,隋废。《陈书》卷 31《任忠传》说:“汝阴人也。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及长,谲诡多计略,臂力过人,尤善骑射,州里少年皆附之。梁鄱阳王萧范为合州刺史,闻其名,引置左右。”《梁书》卷 23《鄱阳王恢附子范传》曰:“改范合州刺史,镇合肥。”诸书俱谓任忠是萧范镇合肥时发现的,与颖滨之汝阴亳不相干。任氏为合肥大族,
(唐)林宝《元和姓纂》列任姓七望,其中就有庐江任氏。任敖 11代孙任课为晋安东将军,始居合肥。课 8世孙忠、七宝,七宝子环,仕唐至大都督,新旧《唐书》俱有传。《新唐书》卷 90《任环传》说:“庐州合肥人。父七宝,陈将忠之弟,为陈定远将军。环早孤,忠抚爱甚,每曰:‘吾子虽多,傭保耳,所以寄门户者,环也。’”《旧唐书》略同。诸书互证,
正月二十一日,隋朝军队韩擒虎、贺若弼二部攻克陈朝首都建康,陈后主被俘,陈朝宣告灭亡。本日,隋军韩擒虎部从南郊新林进军,陈领军将领任忠不战而降。<隋唐全纪录>
隋将韩擒虎自新林进军,任忠便率数骑去石子岗投降,接着引擒虎军共至南掖门。台城陷落,同年入长安,隋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离世时七十七岁。子幼武,官至仪同三司。《任忠传》
附:(怀宁任氏来源庐江任氏)元末明初,庐江一任姓迁居怀宁县渌水乡(现宜秀区白泽湖乡境内)安家落户,用勤劳的手,剪掉蓬蒿荆棘,开垦荒田350余亩。从此,怀宁任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当时,怀宁任氏家族很是兴旺,族人们商议要建造祠堂。祠堂究竟在哪里建?大家争论不休。各大房都希望在自己的居住地上建,尤其是任家坡、望江、任家埒这三处互不相让。族长犯难了。不知何人献出一计:谁能把我们订做的祠堂大门前一对石狮子(约800来斤重)挑回去,祠堂就在那里建。果然,任家埒就有这么一位壮汉,他力大无比,竟然将这对石狮子一口气挑回了二十里外的任家埒。任氏宗祠便决定在任家埒(现白泽湖乡白泽社区祠墩组)建造。
无为任氏会不会由庐江任氏迁徙过来,没有任何记录。
五,无为任氏“五知堂”说
当初任布回到洛中,建造了“五知堂”,意思是“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去世后,追赠太子太傅,朝廷赐予谥号“恭惠”。<任布传>
节选 翻译
附:(江苏部分任氏“五知堂”)据家谱记载,北宋末年,我祖上,任姓五知堂从开封府(东京)祥符县携家谱丶典藉,与中原曹姓丶季姓丶吴姓等其他各姓,逃难金陵。元末,避战乱,从金陵-句容,经常熟,北渡,迁通州余西场,另一支自常熟迁会稽。
无为任氏“五知堂”表示先祖来自中原河南吗?还是随旌德任氏“五知堂”不得而知。
我对“五知堂”的看法:任布在洛中创建,也就是当时在洛中的任氏都是“五知堂”,但不一定是任布后人,任布当时身份影响力可能不仅局限洛中,可能大到一个省,乃至到中西部,所以研究“五知堂”不能只局限任布后人。
我也研究了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大槐树移民主要在皖东和淮河以北,合肥长丰也有,庐江、无为移民主要来自江西,明移民从无土地到有土地,后时移动不大,(作者:任定安)
任氏论坛(http://renshi.5d6d.com)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nshi.5d6d.net/thread-9235-1-1.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