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
(2018-10-15 14:39:07)分类: 研究过程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波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就是凭学生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课前预习是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2、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地参与探求新知的学习活动,把教材的间接经验通过自身的活动去重新发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3、让学生互相讨论,讲评结合。讨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讲评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可以适当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想象能力。
(二)、预期成果
1、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研究内容
在立足教材,面向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数学知识,注重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转变到注重让学生“会学”知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
(四)、研究方法
三、课程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10-2018.11)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课题组,明确研究目标和任务,开展前期研究。
主要工作包括:
(1)成立课题组,明确研究思路,研究实施方案,制定实施计划;
(2)查阅相关资料,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研究水平。
第二阶段:过程研究阶段(2018.12-2019.7)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研究目标开展研究,细化研究过程,逐步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主要工作包括:
(1)分析处理调查资料,形成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报告;通过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成绩的现状和变化。
(2)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深入开展各项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活动资料,撰写相关论文。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8-2019.9)
本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改进、调整和完善,并进行全面总结,推出课题研究成果。
主要工作包括:
(1)总结、梳理、汇编“有效预习”教学研究成果。
(2)撰写课题报告,提出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建议。
(3)参加经验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四、研究措施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学生讲的少,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课堂积极性不够,学生求知欲不高,兴趣缺失。
(2)从学生的试卷和作业来看,很多我们要求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学生无法很好的掌握和运用,在考试和作业中常做常错。知识点的本质是不变的,但我们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或是问题的背景稍做改变之后学生就无所适从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迁移和运用能力的薄弱。
(3)小学数学,有的侧重于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有的侧重于学生解题能力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只要立足于本校的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去研究,必定能够对本校的数学教学有所促进。本课题正是基于上述几点才着手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数学课堂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并对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