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旅游

标签:
杂谈旅游 |
西昌旅游
很早就听说西昌是旅游的好地方,这次终于有机会来了。
西昌市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
,地处四川西南部,属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素有小“春城”之称,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西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最有名的景点是“螺髻山”和“邛海”。
螺髻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普格县,在西昌南约39公里。螺髻山之名来源于与峨眉山的“姊妹”关系,“峨眉山似女人蚕蛾之眉,螺髻山似少女头上青螺状之发髻”。这里有世界上唯一的温泉瀑布,它既是温泉也是瀑布,类型上属于“氡温泉”,不仅可以沐浴,还可以饮用、治病。
我们在爬山的路上幸运地看到了冰山刻槽。
冰川刻槽是由冰川夹带坚硬岩块,以强大冲刷力刻碾岩石而成。螺髻山古冰川刻槽数量多,规模大,世间罕见,人们常说岁月无痕,但是在这里却能看到历史长河沧海巨变的深深烙印。
冰川刻槽是由冰川夹带坚硬岩块,以强大冲刷力刻碾岩石而成。螺髻山古冰川刻槽数量多,规模大,世间罕见,人们常说岁月无痕,但是在这里却能看到历史长河沧海巨变的深深烙印。
西昌另外最著名景点是“邛海”。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古称邛池,属更新世早期断陷湖。其形状如蜗牛,南北长11.5公里,东西宽5.5公里,周长35公里,水域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湖水平均深14米,最深处34米。

邛海的一部分开辟成湿地公园。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是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约两万余亩,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城市小气候,净化水质,提供动植物栖息地和生态景观的多重功效。






西昌古称邛都,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大古镇,地处西南边陲,川滇咽喉要冲,是历史建治之地。自秦汉始,历代政权均在此建立过郡、州、司、府,委派过官吏。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武帝遣司马相如为使,建邛都。
西昌迄今保存着汉唐明清以来的古城建筑,城内文物古迹丰富,明代大通门、安定门雄伟壮观,古城古巷、民居民院别具特色。老城区的古城墙,始建于明代的洪武二十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古城墙上的瓮城。城楼高22米,重檐斗拱,雕梁画栋,蔚为壮观。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大通楼毁了又建,屡毁屡建,历尽风雨沧桑。1998年再次重建,重建后的大通楼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楼高23米,大致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复原了明代砖石城墙,还原瓮城,成为西昌一大历史文化景观。
西昌市下辖的礼州镇地处西昌市东北部,是一个古老的城镇。位于帽盒山和大坡山西麓,安宁河东岸,为河谷冲击坝。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一大驿站,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礼州,先后在这里住了6天,是中央红军在西昌境内停留时间最长、驻军最多的乡镇。红军在礼州镇打富济贫、宣传教育群众,深受礼州各界群众的拥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聂荣殝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礼州战斗、生活过。在著名的礼州会议上,中央红军正式提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一词,并确定了北上陕北的长征路线。礼州是长征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名镇。这里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苏示县。清朝属礼州分县。



礼州镇上的“西禅寺”非常有名。西禅寺 始建于隋代、盛行于唐朝。据传说,旧时殿宇辉煌、香火鼎盛、道声严净、佛法兴旺,有“九龙十八殿、一百单八厦”,香火鼎盛时,有常驻僧侣五六百人。西禅寺是一组具有明代风格的建筑,山门、天王殿、观音殿、佛祖殿、地藏王殿、藏经楼等建筑就境而建、错落有致。西禅寺有南丝绸之路遗迹--天灯阁、长征时周恩来下塌办公处。
西禅寺藏经楼顶部的灯塔,是古南方丝绸之路驿站的标志。寺内最高的建筑藏经楼顶部建有“天灯阁”,“天灯阁”建于明万历5年,是南丝绸之路驿站的标志,有专人管理,一年365天夜夜放光明。
前一篇:游西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