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妈妈分离,伤害的不只是一个人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杂谈 |
有很多家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每当孩子放寒假或放暑假,有些在家里帮父母带孩子的老人,就会想着把孩子接回老家去。
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会觉得有些舍不得,但老人们提出这个要求好像也不是太过分。
很多妈妈就有些犹豫,到底是应该满足老人的心愿,让他们提前带孩子回去?还是这样做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1
我们判断这件事是不是对的,首先的前提是孩子的年龄。
如果孩子超过六岁,或者是上小学了,提前接回去几天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但如果是低龄的孩子,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孩子,这件事情要特别特别慎重。
为什么需要慎重呢?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分离永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很多家长就会想,平常我们上班的时候,也是和孩子分离的,现在老人把孩子接回老家,环境并没有什么变化,对孩子来说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又有什么不妥的呢?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妈妈有没有和孩子在一起。
如果老人只是帮助妈妈带孩子,那妈妈对孩子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
如果老人把孩子提前接回去,就会变成老人的重要性成为第一位的,妈妈这段时间就会退居到后面去。
有些孩子的适应性会好一些,有些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适应。
孩子在三岁以前,父母一年累计两个月以上离开孩子身边,或一次性离开两个星期以上,就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创伤,而且这种创伤是无法完全恢复的。
2
我们看过一个很老的视频,大概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英国拍摄的黑白片,拍摄的主角是一个叫小约翰的十七个月的孩子,因为他的母亲要生二胎,所以要和他有一个短暂的分离。
在母亲生产前,约翰就被送到了一个托儿所,呆了九天的时间。
借着这个机会,两位心理学家在托儿所里全程观察这个孩子在这九天的变化,一位负责拍摄,另一位在现场记录,最后剪辑了这部几十分钟的视频,影响了世界。
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开始重新看待分离对孩子的影响。
3
我们大概介绍一下,约翰在以前没有和母亲分离的时候,是一个很活泼健康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好。
送到托儿所的第一天,约翰的表现基本上是正常的。
能够按时吃饭、睡觉,很开朗,父亲每天晚上都会固定来陪伴他一会儿,约翰在爸爸离开的时候表现也非常正常,最重要的是他会去玩一些探索性的玩具,比如积木之类的。
但一天天过去,约翰的兴趣也随时间的变化。
从探索性玩具转移到一些安慰性玩具上,他几乎一直呆在一个大大的毛绒玩具熊身边,而很少去触碰具有挑战性的玩具。
接下来爸爸再来探望他后要离开的时候,约翰也十分的不愿意,希望和爸爸一起走,爸爸需要很长时间安慰他。
第三、四天,约翰就开始很少主动吃饭,更喜欢去吃手指,并且吸引照顾者的注意,甚至整天都躺在玩具熊的身上,不会去玩别的玩具。
到了第五天,约翰开始变得易怒,并且经常突然哭泣。
一直到第九天,妈妈来接他回家的时候,他头埋在托儿所照顾者的怀里,不愿意抬头看妈妈,很长时间才慢慢接受妈妈的拥抱。
但他和妈妈的关系从九天前的亲密无间变得冷漠,约翰脸上惊恐的、有些想接近又不敢接近的复杂的表情,让人十分心疼。
这段全程记录的视频,全世界研究儿童心理的人都会去看,所以更加坚信当初大家从理论上的推测:
孩子和妈妈的分离永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温尼科特在他的《妈妈的心灵课》这本书里,特别用一套公式来表达出来:
母亲和孩子分离的总时间T=X+Y+Z
母亲在孩子心中存在的感觉——「心象」(imago)
X:是心象在婴儿心中可以持续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婴儿不会受到伤害。
超过这个时间,心象就会消失,婴儿使用想象的能力会停止。
随着年龄的增长,妈妈在婴儿心中是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形象。
在这段时间内,婴儿是凭着心中的形象坚持的,但是这个固定的形象坚持的时间也会受婴儿的能力、婴儿和母亲的关系、周围照顾者和母亲照顾能力的差距的影响。
所以这个时间每个婴儿都有,但是长度都不一样。
X+Y:是超过婴儿承受能力的时间。
婴儿会感到苦恼,但妈妈回来后会立刻得到改善,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心象的坚持时间就像一个充电的电池,这个电池用完了,婴儿就会觉得很难受,但是如果这个电池能够及时地充电,对使用是没有太大的影响。
X+Y+Z:即使妈妈回来了,婴儿也已经受到创伤,改变的状态无法弥补,心理发展需要的生存的连续性中断。
X、Y、Z这三个时间是随着孩子的心理发育能力逐渐增加的,是不会一步到位的。
这就是我们强调低龄,强调孩子和妈妈的关系,特别强调妈妈的陪伴的原因,因为在正常的家庭中,这个关系一定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一般情况下别人是不能替代的。
如果我们这三个时间做的好,或者孩子随着年龄的发育,这三个时间逐渐延长,那么孩子能够和妈妈分离的总时间就能延长。
如果这三个时间并不长,那么孩子能够承受和妈妈分离的总时间就会缩短。
所以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变化,有三个特征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是连续性,尤其是低龄的孩子,连续性是不能被人为的干扰和中断的;
第二个是可靠性,妈妈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第三个是妈妈随着孩子逐渐成长的适应性,可以适当延长和孩子分离的时间。
4
我们介绍这么多,归结起来是什么问题呢?
尽量不要分离
如果你的孩子在低龄的时候,尽量不要和妈妈分离。
要说服家里的老人们尽量克服一下,需要提前回家准备,或者去拜访亲戚朋友,如果不是特殊的事情,这些相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和心理的建设都不是最重要的,保护孩子的心理是最重要的。
所以如果是低龄的孩子,最好不要和父母分离。
如果是不得已确实要分离,那也要控制分离的时间。年龄略小的孩子不要超过三四天,大一点的孩子不要超过一周。
我们心里一定要有一个谱,不要超过孩子心理能承受的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一些弥补的措施。
比如说给孩子带一件有妈妈味道的东西;例如毛巾,或者是妈妈随身的一些小物件,给孩子带着身边。
在孩子焦虑紧张的时候,可以有一个东西安慰一下自己,这个小东西对孩子的心理帮助其实远远超过我们成年人的想象。
每天固定联络
孩子离开以后,妈妈要和孩子每天有个固定的联络。
比如视频、电话,和孩子保持一个联系。
让孩子知道每天可以听到妈妈的声音,看到妈妈的样子,这样他的心里会轻松很多。
提前做好准备
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就是孩子在和妈妈分别的这段时间。
比如从第二天开始,孩子的一些行为举止会和平常不大一样;比如晚上不好好睡觉或者容易惊醒;比如尿床或者不好好吃饭,甚至有些孩子反应会更大一些,可能会生病。
孩子是很神奇的,当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或者焦虑的时候,会通过身体来反映,可能会发烧或者其他的问题,这都是我们大人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的。
当妈妈几天后和孩子汇合的时候,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孩子会和妈妈没有想象中那么亲。
比如说你会以为一个星期之后他会很想你,见面之后会扑到你怀里,拼命亲你、抱你。
但是有时候和你的想象会是相反的,他会故意的远离你,故意黏在别人身边,不亲近你,这时候妈妈要知道不是孩子和你疏远了。
因为这段时间对他来说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见了面以后第一可能他不相信这是真的;
第二可能他会对你有怨恨,以为你离开的这段时间抛弃了他。
可能你们分别的时候说的挺好的,可是孩子就是孩子,我们大人要理解孩子的想法。
5
其实,分离会变成另外一种宝宝和妈妈结合的方法,这个是需要我们谨慎处理的地方,就是我们强调的年龄和母婴关系的质量,这两点缺一不可。
所以我们把今天说的事情好好地整理一下:
1.对低龄的孩子来说,能不分离尽量就不分离。
2.如果要分离,时间不要太长。
3.在分离前要做好准备,要和孩子建立好关系,好好解释,带一些东西在孩子身边,让他在想妈妈的时候能够安慰自己。
4.是分离的过程中要始终和孩子保持连接。
5.是在分离后重新见面的时候,妈妈要做好思想准备工作,你的孩子可能不会一下子和你很亲。
还要观察孩子在分离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退行的现象。
我们说的退行就是本来很活泼,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可能会变得看起来相对小一些,会撒娇、黏人、胆小,吃饭、睡觉的问题等等可能会有一点小变化。
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父母要能理解。
当我们把这些准备好之后,就会知道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或者万一有什么疏漏的地方,我们可以尽量地、及时地、准确地去修补。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和妈妈分离之后特别开心,在重见之后也没有太大的表示,有可能是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妈妈本身的质量就不太好。
那这更是一个很清楚的信号,提醒妈妈,以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做的不到位,需要及时地调整,以后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多投入一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