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
(2016-06-20 07:56:43)
标签:
教育 |
《声音的变化》是教首师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感受到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的基础上,更具体为学生们提供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的内容安排比较清晰,一个是对音量的研究,一个是对音高的研究并且围绕着橡皮筋的音高实验。在实验中,我指导学生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拨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描述声音高低的变化;观察松紧不同的橡皮筋的振动状况有什么不同,并同发出的声音联系起来,初步建立物体振动得速度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的概念。本课的两个教学目标看似非常简单,但是让学生真正探索发现和理解有些困难。现将反思如下:
(1)诊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学生对探究活动才有高度的探究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才是积极、主动而且真实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如本课教学中制造声音的环节,活动限定了材料,可是不限定方法,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刺激,具有了挑战性,学生愿意探索,愿意倾听,从而找到了很多具体的办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材料。
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纸、橡皮筋、一次性碗等常见的实验材料,从多角度、多层面为学生们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发展。既便于学生操作,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
(3)关注学生差异,重视合作学习。
每组安排学生各有专长,必须互相帮助才能更好的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这样激发小组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