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2014-10-23 20:43:16)
标签:
育儿 |
教师只讲备课时准备的内容,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课后练习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分析、讲解,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依赖。
(1)不良的审题习惯.
很多学生做题都用眼睛扫一遍,就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等。遇到较长的题目就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
(2)消极的思维定势.
做题时学生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以为是平时做过的,这就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3)懒惰的心理因素.
学生由于平时有依赖性,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靠别人。不去思考,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
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要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例如,出示一道例题图,学生总是杂乱无章地观察着,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学生看例题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顺序,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顺序地观察插图上的景物,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避免出现遗漏或是重复的情况了。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的过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如: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次可以得到哪些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等等。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折折拼拼,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在“客车每小时行驶285千米,比货车快4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中,“比货车快45千米”,到底是谁比货车快,谁快,谁慢,只有让学生在审题中仔细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这就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点,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只有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