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5-05-17 14:03:12)
标签:
育儿 |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穿越两千多年的漫漫历史长空,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工作仍然有着深刻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本人向《论语》取经,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挖掘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的因素,现试将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结合语文教育工作谈一谈对它的感悟。
一、学生求知能力的培养
1、爱学、乐学——端正学习态度
教师不仅要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进取心,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激励学生为之而努力。努力的过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摸索出来适合自己的方法。《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首先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应该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还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不骄傲。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能耐得住寂寞,要“苦中作乐”,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痛苦的,然而收获是最令人快乐的,哪怕是克服一道难题,也要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学习了课文《孔子拜师》,了解了孔子是个能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求学拜师的人,认为知识是学无止境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人格魅力加深了我们对《论语》的理解。从一年级开始,本人注重锻炼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从不压迫学生去学习,所以学生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事情,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是愉悦的体验。
不仅要乐学,爱学,还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小学阶段的孩子,不怎么爱“要面子”,大多不会因为一道题做不出来而感到羞耻。我们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接受能力高、接受知识快的孩子,去帮助和督促接受程度低的孩子,前者是小老师,后者是他们的小学生。坚持下来,双方都会受益,不会的知识点,一定要第一时间去找小老师、大老师。在班级里面,我们要表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形成一种优良的学习风气,带动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学而时习之——找到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交谈中多次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根据艾宾斯浩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应该时常让学生们边读边用心记忆,同时不断书写,做到眼口手并用。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在我们班里面,我经常教育孩子,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会在一天的学习之后,进行经常性的复习;有的孩子会在学完几篇课文之后,进行系统的复习,举一反三,拿着练习题,在课本上做标记,进行归纳总结。“告诸往而知来者”强调学习要能够举一反三,注意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
大家在《论语》这个大环境下,慢慢学会了自主学习,向他人学习,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学以致用——形成能力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只有学以致用,把知识形成能力,才能让知识在学生的记忆中成为永恒。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长期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好的学习习惯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勤奋刻苦地学习。所以,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坚持下来,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综合实践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教学过程,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4、反省推动自觉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教师首先要自己反省当天自己教学的得失,所以我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每周一篇关于教学的反思,不断阅读别人优秀的作品,学习别人好的方法,慢慢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方面反省——及时复习所学文化知识,在行为习惯中反省——做人做事。建议班级里建立励志手册和者错题集锦,让学生认真反思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记录平时做错的习题。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实现学生成长的自觉化。
二、教学相长中立形象
《论语·子路》记述孔子的言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表情和行为,从而借以调节自身的行为,这在心理学中称为“移情”。
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缓和的,诱导的,商榷的语气。“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做一名仁爱而威严的人师;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多对学生启发引导;语文教师平时的教学行为和生活爱好、兴趣,如读书、读报、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坚持写作等,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后模仿、尝试,自觉形成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不断学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我们还不断地向彼此学习,不懂就问,如果我在课堂上提笔忘字,我会进行自我批评,向那些给我指点的同学学习。《述而》中讲到,“文,行,忠,信”。身正了,令行且从了。
《论语》教学实验一年下来,我和学生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细细想想,是《论语》这部著作帮助了我们。如果语文教师能用扬弃的方法去细看、精读、研悟,并能“学而时习之”,一定能“不亦悦乎”,做一名快乐的语文教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