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情怀的教师——听迟希新教授讲座有感
(2015-09-20 09:15:07)
标签:
迟希新教育智慧教育情怀慈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迟希新教授的报告贯穿着两个关键词,一是智慧,二是情怀。智慧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多一些从容和理性,而情怀则让我们从教育的名利场中摆脱出来,真正站在育人的角度去审视教育和教学。
很多时候,我们正是因为深陷教育的名利场中不能自拔,抑或不知,要么把教书当成养家糊口的营生,要么把学生当作加官进爵、脱离教育一线的敲门砖,很少从育“人”的角度去审视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所谓的“教育家”,其实大多应该算是“教育企业”家。
忽然想起了黑马王子王开东老师的一段文字:
有了不求回报的爱,有了确切无疑的信念,这一切都还不够,因为这中间还有“执”,慈悲可以去“执”,教师真正最高境界是要慈悲。
何为慈悲?
慈悲也是一种爱,但不是俗世之爱,而是仁慈博爱,仁慈济物,博爱利生。“慈”就是给予一切众生快乐,“悲”就是要拔除一切众生的苦厄。慈悲心,就是对世间万物博大的同情和关爱。仁者无惧,慈悲无敌,一个人无论作什么事,只要有慈悲心,有仁爱心就不要过多考虑外在因素,譬如不好的教育氛围,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教育名利场,这一切都可以不管不顾,如庄子笔下的那条拖着尾巴的乌龟,在自己的泥土中自由自在,用慈悲之心,行不言之教,能做多少就多少,一切随缘随分……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优秀的,优秀是相对而言的,但能让孩子都尽可能成为他自己,成为这一个最优秀的自己,并且自尊、自爱、自信、自律,而且具有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容感恩,豁达坦荡,阳光向上,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好教育。
退一万步,就算这个孩子什么也教不会,我们拼尽全力,依然一无所获。但他依然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我们依然教下去,不求结果,再教下去,因为我们是老师,他们是我们的学生,也是我们的孩子,甚至是我们自身,人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存教不会没有什么,上帝给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这里的缺陷,很可能是某个未知地方的天资和禀赋。医生不会嘲弄一个病人,老师也绝不能歧视一个学生。
最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是观世音菩萨,永远微笑着,从不说一句废话,只用瓶子中的净水灌溉,不管下面浇灌的,是乔木还是荆棘,是鲜花还是野草。
我常常也想起自己的挣扎,我能改变什么,我能改变的东西太有限了。但是为什么还要做呢?对世界来说,你只是改变了一个个体,但对个体来说,你改变了他的整个世界。
面对被潮水卷到沙滩上被困的无数小鱼,大人觉得改变不了现状,所以无动于衷。任由这些小鱼慢慢的干死。
但一个小男孩却在捡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
成人终于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这就是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心就是没有分别心,尽最大的可能去做可能最无用的事。
只有教师是从容的,我们的孩子才望有大气;只有老师是有情怀的,我们的学生才能明亮,才能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