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的现实意义
(2013-02-22 21:56:4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札记 |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在文学史上有这样的说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哭,就是不忠,读李密的《陈情表》不哭,就是不孝。以往在教授此文时,都在“孝情”上下足了功夫,为此预设了很多问题,甚至还布置了一个老套的课下作业——记住父母的生日,为父母洗一次脚等。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并没有出现“满座闻表皆掩泣”的感人场面,也许是时代过于久远之故。再说,政治说教也太重了些,语文课堂一旦偏离到了“政治轨道”上,就失去了那浓浓的“语文味”。
为国尽忠,恪守孝道,本无可争议。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尽孝”这一社会问题上却有不同的声音。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特别设计了“点击现实”一环节,以期直达学生心灵的敏感区域。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古人云:“忠孝难两全。”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人,一方面有责任对国家尽忠,另一方面又要对亲人尽孝,但有时二者不可能兼得。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工作”,亲人病危,不去侍奉;有时为了“事业”,甚至不为亲人送终。你如何看待这种社会现象?
设计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能从多个角度分析,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绝对化的视角,体现一种思辨意识。从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正如我们所料,学生几乎是一片倒地抨击这种有违亲情人伦的现象,而不是从具体情况出发作多角度的分析,这一现象值得深思。难能可贵是,有几篇文章观点犀利,有理有据,角度多变,体现出较好的哲理思辨意识。如于晓宁同学写的《事业无限,亲情有限》
事业是一生都有机会寻求和发展的,甚至可以东山再起,从头再来。但养育之恩和抚育之情却并不是总有机会守候和报答,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千年之前的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直诉心声“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更把后半生的心血和爱心都无私地倾注在孩子身上。因此,当父母卧病在床,疾病缠身之时,为人子女者,应当暂时搁置所谓的“事业”,尽孝于床前。
对于那些沉迷于功利仕途,醉心于财富权势,执着于“事业”者,置亲情于不顾,甚至丧心病狂,泯灭人性。多少传销者把自己的亲人拉入魔窟,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在这些人的心中,这一切就是为了伟大的“事业”。
所以,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官员任用采用的是举荐制,入朝为官的前提就是孝敬父母,和睦乡邻。我们很难相信一个对父母都不能尽孝的人,他能对国家尽忠?在国难当头之时能挺身而出,毁家纾难。
但“不能”尽孝,不等于“不去”尽孝,那些戍守国门保家卫国的钢铁战士,那些远离祖国执行维和任务的维和警察,当家庭遭遇不幸,很多时候他们只能把思念和悲痛深埋心中。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着祖国和世界的安宁,在忠和孝之间,他们毅然选择先尽忠再尽孝,我们不但能理解,而且应该对他们表达一份崇高的敬意。
好的文章,不仅让人动容,更能让我们反躬自省,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