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袁绍历史 |
分类: 柳林村闲话 |
袁绍算盘上只有自己,别人都是算盘上的珠子
(2019-11-26)
袁绍为什么不听田丰的建议
建安元年(196)十月,曹操刚把汉献帝“奉迎”到自己的根据地许都,就上奏得准,以袁绍为太尉,曹操自领大将军,封武平侯。太尉是丞相,三公之首,但是大将军,却位在丞相之上。袁绍以班在曹操之下为耻辱,不接受。曹操怕惹怒袁绍,接着上奏,把大将军让给袁绍,自己降格到司空,行车骑将军事。袁绍怕被说成是起初因为嫌官小,再加上考虑到无论自己的官位比曹操大多少,实际的权力都没有曹操大,于是仍然不接受。袁绍一再拒绝“朝廷任命”的意思,就是昭告天下:皇帝已被曹操“挟持”,无论朝廷发布什么指令,其实都已经不再是皇帝的意思,而是曹操“逼迫”皇帝的结果。所以,无论“朝廷”再发布什么命令,大家以后都不要听信了。这是袁绍的伎俩,想要用自己作表率拒绝“朝廷”任命的方式,孤立曹操。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祗的建议,在许昌附近屯田,解决了军粮和朝廷供给问题。接着,曹操于征讨袁术期间,又向朝廷上奏,再次授予袁绍为大将军,并担任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四州的都督。其实这些地方,本来就已经控制在袁绍手上了。
建安二年,就在曹操征伐袁术期间,董卓部将张济率兵进入河南南阳,得病死了,所领军队归了侄儿张绣。张绣闻听曹操到来,主动投降了曹操。熟料曹公性情大发,在没有征求张绣意见的前提下,当晚睡了张绣的婶娘。张绣受到羞辱,举兵突袭,曹操挨了一箭,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还有大将典韦,都被张绣的兵将杀死了。曹阿瞒为此一夜风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张绣一时没了着落,投靠了荆州刘表。次年三月,曹操用计大败张绣。
建安四年(199)八月,袁术死后不到两个月,袁绍图谋消灭曹操,起精锐步兵十余万,骑兵四万准备攻打许都。曹操一面驻兵黎阳,准备与袁绍决战,同时还在分兵攻打青州、北海和东安数郡。直到九月才增兵守卫官渡。十一月,张绣再度投降曹操,曹操没有杀掉张绣,还封他为列侯,不容易。处理完这些事情以后,十二月,曹操才亲自来到官渡。袁绍耽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贻误了军机。
光说曹操和袁绍、袁术、张绣还不够,这期间,袁绍想要联合荆州刘表,夹击曹操。刘表想坐收渔人之利,未敢轻举妄动。汝南黄巾军余部刘辟、龚都等,也都各率数万之众,距离曹操南面不远,直接构成对曹操的围困之势。而重新占据徐州的刘备,与袁绍“结盟”,构成对曹操的更加重大的威胁。
曹操身处之地,以近距离而论,东、北、西三面都是主要劲敌袁绍,西南一点有刘表、南有刘辟,东南又加了个刘备。
西面稍远一点是西凉的马腾、韩遂。韩遂和马腾一直不安分,一、二十年之间,闹得西北人心惶惶,朝廷之命经常受阻于韩遂。马腾既签署“血书衣带诏”,已经公然与曹操为敌。东北地区的辽东,已在袁绍掌控之中,加上乌桓和黑山贼等少数部族的势力,也多半依附了袁绍,同样构成对曹操的军事威胁。而南面稍远一点的江东孙策,一面在继续扩张江东领地,一面却一直在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曹操。是曹操当年潜在的一个更加危险的敌人。
对于当时的曹操而言,真可谓是“敌军围困万千重”了,而这还只是外面的情况。
朝廷里面,国舅董承,联合几位将军准备对曹操暗下毒手。人生危险,至此已极。
像曹操这样,遭遇如此内外多重重大危险,随时可发而且可能同时俱发,对于古今帝王来说,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人了。能够走出这样的险境,当然要靠点机缘,或者运气,但是无论如何,曹操的稳健、耐力、勇气,还有机智果敢,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几乎找不到可以跟当时的曹操相比的类似案例。
曹操的心理素质太好了!
建安五年(200)正月,董承谋害曹操事发,曹操杀了董承等,算是暂时解除了内忧。
曹操真是太不同寻常了。当此“敌军围困万千重”之际,曹操镇定自若,游刃有余。面对袁绍十余万如狼似虎的精兵猛将,首先放弃不管,转头先去攻打刘备,于建安五年正月,夺回徐州,击垮刘备,生擒刘备家属和爱将关羽。
在曹操亲自出征讨伐刘备的时候,谋士田丰劝说袁绍乘机抄袭曹操后路,攻占许都。袁绍却以自己一个幼小的儿子正在生病,导致自己心情烦乱为由而按兵不动。当时曹操远攻刘备,置袁绍大军于不顾时,很多将领异常担心,都跟曹操表示:万一袁绍大军前来,那咱们可就彻底完了。曹操告诉诸将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直到曹操胜利归来,袁绍还在原地按兵未动。
咱们不妨先停下历史的叙述,在这里做点心理分析。
袁绍作为十余万大军的统帅,而且又带着十余万大军前来征讨曹操,却因为一个小儿子生病为由而放弃绝好的战机,这可能吗?如果真是这样,他是怎能当上这样的统帅,那些人怎么会推举他,跟随他呢?袁绍如果没有过人之处,他怎么能够战死嚣张得不可一世,而且实力强大,背后还有黑山贼联手配合的公孙瓒呢?
看来问题绝不会这么简单。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袁绍按兵不动呢?利害得失的计算呗,还能有什么。
当曹操远攻刘备的时候,袁绍又拿出了自己面对曹操来讲百算不灵的小算盘。他想着万一他出兵,曹操因为腹背受敌,马上就会转过身来全力跟自己拼命。就算自己能够战败或者战死曹操,刘备肯定会乘着他跟曹操决战之际,顺势攻入许都,把汉献帝劫走,那就等于又出了一个曹操!使出全部力量,除掉了这个曹操,却迎来另一个曹操,那不等于白流了很多血汗,什么活都没干?
袁绍既然知道刘备在“血书衣带诏”上签了字,就知道汉献帝当时是相信刘备的,而且保不准朝廷里还有亲信做内应。田丰虽然知道这是绝好的战机,却不知道袁绍的隐秘心理。“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
如果袁绍自己提供的理由和田丰的叹息成立,那么袁绍就应该放弃跟曹操决一死战的想法,回到自己的巢穴里去哀叹。曹操击垮刘备是在建安元年正月,彻底处理完善后事宜,估计已近二月初。而就在二月,也就是在曹操彻底击垮刘备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袁绍却又亲率大军进驻到官渡附近的黎阳,从此展开了跟曹操的生死对决。难道他的小儿子十几天就彻底康复了吗?再说了,就算儿子有病,袁绍可以不出,派两个大将军去抄袭曹操的后路,影响他关心自己儿子的健康吗?
在袁绍看来,刘备的出逃与占据徐州,并不是给自己与曹操对决提供了契机,也不是为他战胜曹操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而是给他带来了一个新的麻烦。刘备一定想乘着他跟曹操对决,从中获利,想钻他跟曹操两个人的空子,让他跟曹操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人之利。袁绍看穿了刘备的螳螂扑蝉,黄雀在后的把戏。
袁绍不想承认刘备作为单独力量的存在,这样会使他跟曹操的对决,变成三方的角逐。其实他在心理上,是很希望曹操击垮刘备的。如果曹操能直接把刘备杀掉,那就再好不过了。就算不能杀掉,刘备也会走投无路,他一定会来投奔自己。到那时,他就是自己绝对的附庸,而不是可以跟自己较量的另外一股力量。袁绍在心理上,从来没把刘备真正当盘菜,到死他都没把刘备放在眼里。
袁绍心里想着,让曹操出手除掉刘备,客观上等于为自己效力。不必自己动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消耗作为对手的曹操的力量,效果不是更好吗?田丰哪里看得懂袁绍的这种心思?
当然,袁绍心里这样想,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他对自己单独战胜曹操,充满绝对的自信。袁绍当时确实有这份信心,他过于相信自己在客观上的实力。所以,田丰的建议,无疑是小瞧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袁绍自然很生气。后来袁绍即将与曹操决战,田丰又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劝告袁绍要打持久战,不要跟曹操玩速决战,“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田丰到这时候还不了解袁绍的“绝对自信”。袁绍自然听不进他的说法,田丰却坚持“恳谏”,袁绍盛怒难抑,所以才把田丰关进了监牢。后来“绍军既败”,有人以为田丰会受到重用,田丰却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袁绍果然以“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的理由,把田丰杀了。他怕田丰笑话自己,这是理由吗?这不是能够服众的理由,但却是袁绍的真实心意。袁绍不仅用心不良,而且心理素质一样有问题。自己的谋士会嘲笑自己吗?看来他从来没把谋士当成腹心,哪怕是肱骨来对待。田丰虽然了解袁绍的性格,甚至也了解袁绍的品格,但却不了解袁绍内心深处的隐衷。“纵放”曹操去击垮刘备,这是说不出来的隐衷,放到桌面上,没有办法跟大家明讲,讲了大家会觉得自己心里喜欢害人,喜欢利用一个去打另一个,用完这个,再用另一个来打这个。在他的心目中,一切人,包括同盟者,甚至同伙人,都只是用来抢权夺利的工具。其实袁绍当年对韩馥,也是这么做的。韩馥把冀州毫无代价地让给了他,他却想办法让韩馥心里感觉不安全。韩馥在冀州实在待不下去,跑到张邈那里去了。但是袁绍仍然不依不饶,又跑到张邈那里,当着韩馥的面,在酒桌上跟张邈耳语。韩馥心理素质太不坚强,怀疑袁绍要让张邈暗害自己,吓得浑身直抖,于是就起身如厕,在茅房里恐惧自杀了。
袁绍的这种做法,没有引起袁绍身边的谋臣和武将们对他的足够警觉,所以才有后来田丰、沮授和许攸们等的遭遇。
袁绍其实是个很坏的人,他个人的自私目的,从来都不直接表露,总是通过迂回的方式,利用别人去为自己完成。劝何进杀宦官,却要利用外兵;想要顺便获利,却打出讨伐董卓的旗号,让关东诸侯出力;想要自己称帝,却先推举刘虞;想要暂立刘虞,却去唆使韩馥出面;想要夺占韩馥的冀州,却指使人去劝说韩馥;想要跟袁术开战,却去利用刘表。这次想要除掉刘备,又来借助曹操之手。诸如此类,这种做法,已经成了袁绍的行动定式。
任何人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圣人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直接表达自己自私的欲望,那这种自私的欲望,最多也只是一种简单的欲望。如果不从正面表达,非要采取迂回的方式,那这份欲望就变成了邪恶。如果再进一步,非要隐藏欲念,想办法让别人当工具去为自己实现,那就不仅是邪恶,而且是罪恶了。欲望本身不即是邪恶,更不是罪恶。隐藏越深,心思越不正大;越利用别人,罪孽越深重。到头来,还会坑害自己。
袁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心里没有家人(放弃叔叔袁隗不顾、与袁术大开战端),没有真正的亲信(田丰、沮授,对他何其披肝沥胆,结果被残杀的被残杀,被关押的被关押),更没有朋友(韩馥、张邈、曹操、刘备)。他的算盘上只有他自己,别人都是他算盘上的珠子。他心里那些不能公开的极端自私自利的盘算,不仅害了身边的谋臣武将,最后也害死了他自己。(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