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尼姑道姑是怎样交通贾府的?
(2019-07-26 07:44:26)
标签:
尼姑道姑历史文化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红楼梦中的尼姑道姑是怎样交通贾府的?
(2019-7-26)
《红楼梦》中有四多:女性多、寺庙多、诗词多、戏剧多,如此四多各有其理,但后世论者说清楚了的不多——即便说清楚了,別人也未必认同。这也难怪。清人有喜读《红楼梦》者两人,
本文谈寺庙多——这里的寺庙指佛道两教活动场所。佛教寺庙的神职人员称为僧人,男性僧人曰和尚,女性僧人曰“尼僧”,佛教经典称为“优婆夷”,民间则俗称“师姑”,而在明代正统的法律条文或典章制度文书中,则称之为“尼姑”。道教寺庙的神职人员曰道士,男性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阳、方士、黄冠、先生、希夷等,尊称为道长;女性道士称为“坤道”,也称女冠(“女黄冠”)、道姑,年长者则称为“道婆”。
寺庙多的《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先后写了十一座较为有影响的寺庙:葫芦庙(第一回)、智通寺(第二回)、玄真观(第十一回)、铁槛寺(第十二回)、水月庵(馒头庵,第十五回)、栊翠庵(第十七回)、清虚观(第二十八回)、蟠香寺(第四十一回)、水仙庵(第四十三回)、地藏庵(第七十一回)、天齐庙(第八十回),另外,第二十三回还提到玉皇庙、达摩庵。这十一座寺庙中,多为佛教寺庙,仅玄真观、清虚观、天齐庙为道教寺庙。
《红楼梦》背景乃明清鼎革时代无疑,其寺庙多的特点必然反映彼时佛道两教的基本状况。
适应《红楼梦》女性多这一特点,本文只论及小说中的尼姑道姑。
明代法律条例规定:“凡寺观庵院,除见在处所外,不许私自剏建增置,违者杖一百还俗,僧道发边卫充军,尼僧女冠入官为奴。”洪武六年(1373)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民家女子年未及四十者,不许为尼姑女冠”。嘉靖六年(1527)奏准,“尼僧道姑,发还原籍出嫁。其庵寺房屋土地,尽数入官。”
明代儒佛道三教合流思想盛行,以至佛道两教世俗化,此种状况无疑对尼姑女冠的清修生活造成很大冲击,随之而来的则是尼姑道姑不再跼蹐于庵院一隅,而是走出庵院,进入民间,与民间闺房女子或家庭妇女结缘,进而成为民间妇女与外界交通的媒介。更有甚者,尼姑道姑在与世俗民间交往的过程中,恋世情结日深,宗教情感日淡。《红楼梦》里的佛道两教正反映了宗教史上的这种新动向。
尼姑道姑属于一群脱离尘俗的出家人,理应不再留恋红尘,并与世俗隔绝,在庵院中与青灯、佛卷、木鱼为伴,过一种清修的生活。从明代的史料记载来看,在整个尼姑道姑群体中,确实不乏恪守佛门规矩之人。但也确有为数不少的尼姑道姑不再拘囿于庵院的清修,而是留恋尘世的繁华,不仅在穿戴上模仿世俗妇女,而且与民间妇女多有交往;在与世俗交往过程中,不再坚守佛门清规戒律,而是熏染了很多“淫污”习气。
清初人尤侗在论僧尼女冠出家的原因时道:“今日僧尼,几半天下。然度其初心,愿不及此。其高者惑于福慧之说,下者谓饥寒驱迫,不得已而出此。或幼小无知,父母强而使之,及其中道而悔,无可如何者多矣。”明末清初人陆衡所作的分析更是一针见血,他说:“每见人家妇女,或丧夫,或无子,即有夫有子,而别有不得已,辄忿然出家,薙去其发。”
《红楼梦》里最先出场的是水月庵(馒头庵)
老尼和智能是《红楼梦》里最为典型的留恋尘世繁华者。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演绎的正是老尼和智能的故事。
先说智能弄风月。明代著名文人徐渭作有一首《陈女度尼》诗,专门描写了一个陈姓少女在即将度身为尼时的心情。诗云:“青春正及笄,削发度为尼,别母留妆粉,参师歇画眉。幻真临镜现,生灭带花知,未必今来悟,前身受记谁?”一个青春年少的少女,不再傅粉画眉,而是削发为尼,难道真的是今生已经大彻大悟?真如徐渭所言,其实未必。水月庵(馒头庵)的智能,“自幼在荣府走动,无人不识,因常与宝玉秦钟顽笑。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那秦钟也极爱他妍媚,二人虽未上手,却已情投意合了。今智能见了秦钟,心眼俱开,走去倒了茶来。”“谁想秦钟趁黑无人,来寻智能。刚至后面房中,只见智能独在房中洗茶碗,秦钟跑来便搂着亲嘴。智能儿急的跺脚说:‘这算什么!再这么我就叫唤。’秦钟求道:‘好人,我已急死了。你今儿再不依,我就死在这里。’智能道:‘你想怎样?除非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才依你。’秦钟道:‘这也容易,只是远水救不得近渴。’说着,一口吹了灯,满屋漆黑,将智能抱到炕上,就云雨起来。”
——智能称佛门为“牢坑”,足见当日出家情非得已。
第十六回文本说:“谁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鸣呼死了。秦钟本自怯弱,又带病未愈,受了笞杖,今见老父气死,此时悔痛无及,更又添了许多症候。”——很快,秦钟便“萧然长逝了”。
再说老尼作冤孽,也就是“王凤姐弄权铁槛寺”。老尼“要到府里(贾府)求太太,先请奶奶(王凤姐)一个示下。”——出家人蛮横干涉俗家婚事,致使一对有情人殉情自尽,王凤姐坐收三千两白花花的银子。
在《红楼梦》中“别有不得已”而出家为尼者当是妙玉了。
第十八回,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
引文中两次提到十八岁的妙玉“带发修行”,显然别有深意;师父遗言“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显然意在为进贾府下伏笔;“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之说,显然是在自抬身价;王夫人道“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显然是因为王夫人本人也吃斋信佛……一阵紧锣密鼓之后,妙玉进入缙绅官宦豪门了。
“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的妙玉,应该知道贾府有一位衔玉而诞的公子——贾宝玉。所以,第四十一回宝钗、黛玉和宝玉“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方面,刘姥姥吃过的成窑茶杯,妙玉“嫌脏不要了”,另一方面,妙玉又“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不识货,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妙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是何意,读者都懂的。明人李开先所著《新编林冲宝剑记》一剧,对尼姑对世俗生活的追求有深刻的揭示,显然可以与史料相互印证。剧中所塑造的尼姑,确实正如他自己所说:“脸是尼姑脸,心还女子心。空门谁得识,就里有知音。”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妙玉一个出家人,对少年公子贾宝玉的生日不仅记得十分准确,而且还用“粉笺子”写帖儿“恭肃遥叩芳辰”,这正常吗?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宝玉又落了第了”。宝玉笑道:“我原不会联句,只好担待我罢。”李纨笑道:“也没有社社担待你的。又说韵险了,又整误了,又不会联句了,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众人都道这罚的又雅又有趣。宝玉也乐为,答应着就要走。湘云黛玉一齐说道:“外头冷得很,你且吃杯热酒再去。”湘云早执起壶来,黛玉递了一个大杯,满斟了一杯。湘云笑道:“你吃了我们的酒,你要取不来,加倍罚你。”宝玉忙吃一杯,冒雪而去。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说:“是。”
“宝玉也乐为”,黛玉说“有了人反不得了”,这就叫做知己知彼。——“一语未了,只见宝玉笑欣欣掮了一枝红梅进来。”宝玉是如何在栊翠庵折得一枝红梅的?请看他的《红梅诗》: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宝玉能独自一人去栊翠庵折得一枝红梅来,而且还高兴地写了诗,这其中的原委,除妙玉、宝玉外,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其实,妙玉的判词早就预告了:“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正因为如此,才有“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之结局。
第七十七回“美优伶斩情归水月”,作者直称水月庵的智通与地藏庵的圆心为“拐子”——
芳官等三个的干娘走来,回说:“芳官自前日蒙太太的恩典赏了出去,他就疯了似的,茶也不吃,饭也不用,勾引上藕官蕊官,三个人寻死觅活,只要剪了头发做尼姑去。我只当是小孩子家一时出去不惯也是有的,不过隔两日就好了。谁知越闹越凶,打骂着也不怕。实在没法,所以来求太太,或者就依他们做尼姑去,或教导他们一顿,赏给别人作女儿去罢,我们也没这福。”王夫人听了道:“胡说!那里由得他们起来,佛门也是轻易人进去的!每人打一顿给他们,看还闹不闹了!”当下因八月十五日各庙内上供去,皆有各庙内的尼姑来送供尖之例,王夫人曾于十五日就留下水月庵的智通与地藏庵的圆心住两日,至今日未回,听得此信,巴不得又拐两个女孩子去作活使唤,因都向王夫人道:“咱们府上到底是善人家。因太太好善,所以感应得这些小姑娘们皆如此。虽说佛门轻易难入,也要知道佛法平等。我佛立愿,原是一切众生无论鸡犬皆要度他,无奈迷人不醒。若果有善根能醒悟,即可以超脱轮回。所以经上现有虎狼蛇虫得道者就不少。如今这两三个姑娘既然无父无母,家乡又远,他们既经了这富贵,又想从小儿命苦入了这风流行次,将来知道终身怎么样,所以苦海回头,出家修修来世,也是他们的高意。太太倒不要限了善念。”王夫人原是个好善的,先听彼等之语不肯听其自由者,因思芳官等不过皆系小儿女,一时不遂心,故有此意,但恐将来熬不得清净,反致获罪。今听这两个拐子的话大近情理……便笑答道:“你两个既这等说,你们就带了作徒弟去如何?”两个姑子听了,念一声佛道:“善哉!善哉!若如此,可是你老人家阴德不小。”说毕,便稽首拜谢。王夫人道:“既这样,你们问他们去。若果真心,即上来当着我拜了师父去罢。”这三个女人听了出去,果然将他三人带来。王夫人问之再三,他三人已是立定主意,遂与两个姑子叩了头,又拜辞了王夫人。
《红楼梦》中写道姑仅马道婆在第二十五回出过场,但掀起的风浪却是最大的,所谓“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这位马道婆,还是贾宝玉寄名的干娘。此道姑虽然出家为道,但其骨子里却是个财迷,地地道道的一切向钱看。宝玉被贾环烫伤了,马道婆却说“大凡那王公卿相人家的子弟,只一生长下来,暗里便有许多促狭鬼跟着他,得空便拧他一下,或掐他一下,或吃饭时打下他的饭碗来,或走着推他一跤,所以往往的那些大家子孙多有长不大的。”贾母听如此说,便赶着问:“这有什么佛法解释没有呢?”马道婆道:“这个容易,只是替他多作些因果善事也就罢了。再那经上还说,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菩萨,专管照耀阴暗邪祟,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佑儿孙康宁安静,再无惊恐邪祟撞客之灾。“贾母道:”倒不知怎么个供奉这位菩萨?“马道婆道:”也不值些什么,不过除香烛供养之外,一天多添几斤香油,点上个大海灯。这海灯,便是菩萨现身法像,昼夜不敢息的。“贾母道:”一天一夜也得多少油?明白告诉我,我也好作这件功德的。“马道婆听如此说,便笑道:”这也不拘,随施主菩萨们随心愿舍罢了。像我们庙里,就有好几处的王妃诰命供奉的:南安郡王府里的太妃,他许的多,愿心大,一天是四十八斤油,一斤灯草,那海灯也只比缸略小些;锦田侯的诰命次一等,一天不过二十四斤油;再还有几家也有五斤的、三斤的、一斤的,都不拘数。那小家子穷人家舍不起这些,就是四两半斤,也少不得替他点。“贾母听了,点头思忖。马道婆又道:”还有一件,若是为父母尊亲长上的,多舍些不妨;若是象老祖宗如今为宝玉,若舍多了倒不好,还怕哥儿禁不起,倒折了福。也不当家花花的,要舍,大则七斤,小则五斤,也就是了。”贾母说:“既是这样说,你便一日五斤合准了,每月打趸来关了去。”
马道婆忽悠完贾母,一时来至赵姨娘房内,开始策划用魇魔法戕害王熈凤、贾宝玉的阴谋,若非“通灵遇双真”,姊弟之命休矣!
综上,《红楼梦》中的女尼道姑确实存在交通大家妇女的行为,尼姑女冠中确实存在着留恋世俗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