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纨教子求取功名怎么成为他人“笑谈”呢?

(2019-07-12 07:34:12)
标签:

李纨

历史

文化

分类: 红楼十五钗

     李纨教子求取功名怎么成为他人“笑谈”呢?

               2019-7-12

  李纨的判词及配画和曲子,都是包含了他们母子俩。由是,李纨和贾兰这对母子,必须放在一起议论才说得清楚。金陵十二钗其他十一人的判词曲子都很好理解,除了林黛玉那句“玉带林中挂”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之外,而李纨的判词和曲子,历来争议最多。

  《红楼梦》是写民族家国血泪的,是反思明亡清兴的,是悼明之亡、责清之失的,李纨贾兰的故事一定不会离开这个主旨。

  从李纨的判词曲子里,读者明显可以看到作者的批判性,书中的字眼,比如“笑谈”、“阴鸷”等,也确实含有批判讽刺的意思,但是,作者在批判、感叹、唏嘘、同情之余,更多的是反思。反思什么?反思儒家教育的失败。李纨贾兰母子的故事,乃典型的儒家相夫教子故事,历来被人们称道钦敬,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沦为“他人的笑谈”,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让我们首先来解读李纨的判词及配画吧。

  判词配画为: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配画很好理解,“一盆茂兰”象征发达后的贾兰,“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即李纨。

  判词为: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

  跟其他人的判词一样,也是短短四句二十八言,可这首李纨判词是所有的判词中最难解、最有争议的,几乎每一句都有争议。松樵大胆试解,供大家一哂。

  “春风桃李结子完 ”当然有点明李纨名字之意,但不能到此为止。“春风桃李”是个成语,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直到现在我们都用“桃李满天下”来赞誉老师。“春风桃李结子完”这句的表面意思是,春风化雨(象征教育教诲),待到桃李结子,就算完了。意思是春天过去了,桃李花期也过了,桃李都结子了。

  另外还记得李纨的父亲么,他叫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相对于中央党校校长,是专门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他对女儿李纨的培养也非常到位,完全按照封建儒家教育,将李纨培养成了一个恪守妇德、秀外慧中、坚守“女子无才便有德”的信条,安心相夫教子,绝对是封建社会妇女的典范。所以春风桃李,也暗含了李守中对李纨的教育。而李纨又按照她父亲那一套来严格教育贾兰,按说贾兰绝对是会成为“兰”一样的人才。可结果呢?

  “到头谁似一盆兰?”

  历来的解读都认为这一句是夸赞李纨、贾兰的,可这里明明是个问句啊——“到头谁似一盆兰?” 到底是谁?如果是贾兰,又何必反问?可作者偏偏要反问:你李纨一生孤独,含辛茹苦教育孩子,到头来,谁像一盆兰? 说明她儿子贾兰,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兰,是假的兰,假兰,所以叫贾兰。

  那真正的兰应该是什么样的?

  兰,在古代的意思,象征着君子,象征着有高尚品行的人,形容君子或者某地方很纯净雅致,往往用芝兰、兰麝、兰芷等词。其中与兰并列的美好植物,有个成语:衡兰芷若。

  兰,在中国文人看来是非常独特而美好的字眼,也因此发展出了中国独特的兰文化。屈原、孔子就经常用来“兰”比喻君子。孔子《孔子家语·在厄》曰:

  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意思君子就该像芷兰一样,哪怕身处深林,依然独自芳香,绝不会为穷困而改节。

  真正的兰,如同君子,绝不会为穷困而改节。那假的兰呢?为了功名富贵,假兰可能会做出违背初衷、违背道德、违背良心而改节的事。这种人是伪君子,这种人是假的兰——假兰。所以作者才反问一句:“到头谁似一盆兰?”

  是啊,春风桃李,果实累累,到头来谁才是真正的兰(君子、为国为民的栋梁)呢?是贾兰乎?他看起来像兰,实际上是假兰,所以才会有作者的反问,所以才有后面两句的嘲讽叹息——“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如冰水好空相妒”此句最难解的是“空相妒”,特别是一个“相”字。相,当然指互相、双方的行为。那这里到底是谁和谁“空相妒”呢?一般的解读是,是李纨让世人“空相妒”,意思是世人嫉妒错了,我有什么值得你们嫉妒钦羡的呢?最后我还不是成为你们的“笑谈”了吗?

  那“如冰水好”该怎么解释?谁是冰?谁是水?

  松樵认为,李纨如冰,冰清玉洁;贾兰如水,成了“水势力”,就是成了水国满清的人。可李纨一生冰清玉洁又怎样?冰消融后还不是变成了水吗?你还不是跟你儿子一样,成为了水国人吗?你对儿子含辛茹苦的谆谆教导,希望他济世安邦,希望他成为兰花君子,最后他却为戎羌卖命,成为异族水国人。冰,虽然是如玉一般纯洁,但终究是冰,最后还是化成水。而李纨的亡夫叫贾珠,儿子叫贾兰,最后不是竹篮(珠兰)打水一场空吗?有什么值得羡慕嫉妒的呀?

  “枉与他人作笑谈 ”,这一句没有什么难解读的,只需要联系前面三句即可。李纨一生含辛茹苦、洁身自好,却培养出来了一盆假的兰,最后儿子变节为异族戎羌卖命,虽然自己被封为诰命夫人,看似荣华富贵了,却遭到了世人无情的嘲讽,成为世人的笑谈。

  所以李纨的整个判词,是谈相夫教子的儒家教育问题,而不仅仅是感叹李纨的凄凉身世和孤苦命运。如果我们再看看后面那首《晚韶华》曲子,意思就更明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