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闪烁着“存亡继绝”观念光芒
(2019-3-14)
《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歌曰:“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王国维先生说,《红楼梦》者,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创作于满清康熙朝晚期至乾隆朝早期,背景乃明清鼎革之际,朱明帝国“亡国”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并沒有“亡天下”。这几乎和元代关汉卿创作杂剧《窦娥冤》的景况是一样的。元蒙统治者入主中原,赵宋“亡国”了,但并沒有“亡天下”。
《窦娥冤》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是中国著名悲剧之一。此剧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张父。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元朝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窦娥冤》故事就发生在元朝,直接反映着元代的现实生活。元大德元年至三年(1297
-1299) 持续发生重大旱灾 ,朝廷曾赈粮和免租。大德四年 (1300) 后 ,扬州仍然灾情不断 ,朝廷下旨
“诏天下”。《窦娥冤》正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反映的正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鲁迅说:“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罗马帝国和巴比伦都覆灭了 ,罗马文明之火熄灭后 ,整个欧洲沉入中世纪的黑暗达千年之久,而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免于欧洲文明覆灭的命运,一直沿续至今呢 ? 或者说,赵宋、朱明“亡国”了,何以沒有“亡天下”呢?历史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个至关重要至的原因是,无数志士仁人,在华夏民族危亡之际,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存亡继绝”政治重任,施展“存亡继绝”文化策略,发扬“存亡继绝”思想道统。元朝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不是很快在朱元璋的领导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被推翻了吗?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满清王朝,不也被辛亥革命所推翻吗?
“存亡继绝”是上古时期的一种崇高道德观念,意为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说苑·君道》说商王武丁被尊为“高宗”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能“兴灭国,继绝世”;陈胜、吴广率军攻下陈县后,城中豪杰父老劝说陈胜称王的理由也是:“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正是因为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在兼并战争异常激烈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能不断复国,犹如神话中的不死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能复国的当然是少数,像陈、蔡这两个国家,多次被灭却屡屡“复活”,更是少之又少。这些国家的复国固然是由于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但“存亡继绝”观念无疑也起了重要作用——思想与观念极大地影响着历史!
未言《红楼梦》闪烁着“存亡继绝”观念光芒之前,有十分的必要首先谈谈《窦娥冤》的主题——“存亡继绝”。为什么?因为赵宋和朱明均“亡国”于夷狄。
中华民族先秦以来就有
“中国用夷则夷 ,夷狄用夏则夏”的思想 ,就有
“亡国与亡天下”之辩。关汉卿十分清楚 ,大宋国土的沦丧 ,并不意味着民族的灭亡 ,只有儒家先进文明的沦丧 ,才意味着民族的真正覆灭。在礼崩乐坏的时代 ,对儒家礼教重新正名和再度诠释 ,是一件具有现实紧迫性的任务。关汉卿身在民间 ,以匹夫之贱承担起保天下的文化重任。《窦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生活中尖锐的文明冲突。《窦娥冤》批判的不仅是元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奴役 ,而且指向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精神危机。通过蔡婆婆放高利贷、赛卢医谋杀债主等传统社会瓦解的现象 ,关汉卿看到历史倒退的最大恶果——封建道统中断 ,文明颠覆的危险。关汉卿在剧中设计出一个光明结局。作者让汉族儒生窦天章科举取仕 ,平反冤狱 ,重振纲常 ,高台教化 ,宣喻儒家礼教。
前文讲过,《窦娥冤》直接反映着元代的现实生活。元大德元年至三年(1297 — 1299) 持续发生重大旱灾 ,朝廷曾赈粮和免租。
大德四年 (1300) 后 ,扬州仍然灾情不断 ,朝廷下旨
“诏天下”。《窦娥冤》正是在这个时期创作 ,肃政廉访使窦天章审囚刷卷的地点就设置在
“淮南扬州”。这些剧中情节的设计 ,体现出关汉卿积极干预元代现实的历史主动精神。关汉卿通过
《窦娥冤》表达了人民对官府进行全面制衡和监察的政治诉求。他对包括封建司法在内的一切封建制度的批判 ,表现出他对儒家思想做出了更具有民主性的诠释。当是时,元朝中央政权与蒙古守旧贵族在“行中国之道”上存在着矛盾 ,中央政令在各地受到阻碍。蒙古贵族集团的内部矛盾 ,为沦落民间的汉族儒生提供了政治操作的空间
。与此同时 ,上层统治者推崇儒教 ,无形中给予了汉人遵行礼教的合法性 ,也为民间运用儒家礼教维权提供了理法上的根据,使关汉卿得以运用“用夏变夷”的文化策略。
在
《窦娥冤》的结尾 ,窦娥唱道
:“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 ,将滥官污吏都杀坏 ,与天子分忧 ,万民除害。”这一句唱词,实际上是作者
“用夏变夷”政治理想的明确表述。关汉卿通过窦娥的不屈形象 ,表现了民间大众自觉捍卫礼教的斗争精神 ,表明汉族人民的政治态度:支持元蒙上层
“用夏变夷”的政策 ,推动他们对儒家文明社会的恢复重建 ,否则等待他们的将是被“天道”宣判败亡。钱穆指出:“世未有其民族文化尚灿烂光辉 ,而遽丧其国家者
:亦未有其民族文化已衰息断绝 ,而其国家之生命犹得长存者。环顾斯世 ,我民族命运之悠久 ,我国家规模之伟大 ,可谓绝出寡俦 ,独步于古今矣。此我先民所负文化使命价值之真凭实据也
……一民族文化之传统 ,皆由其民族自身递传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 ,精肉所培拥 ,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花 ,结此民族文化之果 ,非可以自外巧取偷窃而得。”正是因为有了关汉卿这样一批民间自由学者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 ,在野蛮的时代守护着民族文化,才使得中华文明之花没有在金元时代的百余年里凋谢。
读众知晓了“存亡继绝”乃《窦娥冤》的主题,再来探讨《红楼梦》中闪烁着“存亡继绝”观念光芒,就比较容易了。
《红楼梦》结局中何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满清蛮夷统治者入主中原之故也。满清蛮夷入主中原,以血腥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对华夏民族人民大屠杀。《红楼梦曲.虚花悟》歌曰:“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此曲既是对满清蛮夷血腥大屠杀的写照,也是对“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诠释。
《红楼梦》中之“存亡继绝”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曰“用夏变夷”的文化策略,二曰“兴灭国,继绝世”。这两种基本形式,文本中均有巧妙的描写。
先谈“用夏变夷”的文化策略。
《红楼梦》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有蒙回前总批曰:“叙桂花妒用实笔,叙孙家恶用虚笔,叙宝玉病是省笔,叙宝玉烧香是停笔。”“叙桂花妒用实笔”,此“实笔”之喻却被我们眼睁睁地错过。为什么错过呢?因为研读者们素来太过把注意力集中、情感投入在同情香菱,贬斥夏金桂一面上了,以致被作者“瞒天过海”,狂写了明末清初“用夏变夷”这一段“儒学”公案。文本开回便写道:
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了两声,拍着掌冷笑道:“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说,那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花之香可比。”
夏金桂是正配,而香菱只是姨娘身份。同为姨娘的香菱,曹氏誉之为“根并荷花一茎香”,得到几乎所有读者的怜悯。上述对话的真谛,不在作者厌恶妾妇之道,而在其隐义。因为“姨娘”之“姨”字通“夷”
字。从这个角度去看,就会清晰地看到上述对话的隐义,即以夏金桂为代表的华夏正统是如何鄙视夷狄、番邦的。《红楼梦》第八十回文本中,凡来自赵姨娘的,不分青红皂白,必然一切都要遭到众人抵制;薛姨妈饱受薛蟠、金桂之气。所有这些,都是“用夏变夷”的隐小说表达方式。一部《红楼梦》处处抵夷(姨)、贬夷(姨)、恼夷
(姨),怪道探春都看不起自己的亲生母亲,因着她是姨(夷)娘!这一系列矛头都是直指大清王朝。
《红楼梦》中的赵姨娘之所以姓赵,意在警示后人不要忘记那个亡赵宋之“夷”;同样,薛姨妈姓薛(雪),隐寓的则是那个来自冰天雪地之“夷”亡了朱明。香菱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用拆字法乃隐“桂”字。其富有两地之“土”(第七十九回香菱道:“他家本姓夏,非常的富贵。其余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代表明朝南北二都,系国土之根基;“孤木”系隐遗民之意。“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故乡”,深意即代表明亡,也表达了遗民思明之意。“桂”还通“贵”,正因华夏之金贵(夏金桂,须用红楼反看之原则),故宝玉言除“明明德”(隐指明朝)外无书。红楼重“水”,因“汉”字水旁,故重汉家正统;然恰好“满、清”也都是水旁,故有了风月鉴的正反面,须慧眼识珠。
明亡无奈,清廷取而代之。遗民士大夫们立志“用夏变夷”,以期收到在文化上征服异族的目的。这一点也正隐伏在夏金桂改香菱名为秋菱上。第八十回文本写道:
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香菱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宝钗亦不在意。
桂花也正是秋之花,她改“香”为“秋”,岂不有迫其同化之意?
当然,通观原著,秋菱对夏金桂只有委屈服从、逆来顺受的,这也就达到了红楼作者的目的:在文化上征服异族,又不为其所发现。
再谈“兴灭国,继绝世”。
这一点小说中写得比较隐晦,究其原因当然是大清王朝文网严密、文字狱如麻、宁可错杀一千,也不错放一字。尽管如此,“兴灭国,继绝世”还是有迹可寻。“迹”是什么?其一,小说中写到唯一一位“贤王”——北静王水溶,赠给贾宝玉“鹡鸰香念珠一串”;其二,小说中写到贾府唯一一位“政敌”—— 忠顺亲王;其三,第七十五回后半回标题“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佳谶”即好预兆;其四,薛家的丫环秋菱成了贾府的“中等女子”,其判词配图“画着一株桂花”;其五,第三十五回写贾政的门生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贾宝玉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其六,元妃省亲第一曲戏点的是《豪宴》,脂砚易庚辰双行夹批曰:“《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红楼梦》贯串始终的是三大奇案,“冯渊案”“古扇案”无须介绍,八十回后铁定还有一个“通灵宝玉案”。不然,“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体现在哪?贾雨村高吟之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怎么解释?元妃省亲所点第一出戏为什么是《豪宴》?曹雪芹为什么设计金陵甄家有一个面相和个性与贾府贾宝玉一样的甄宝玉?
在“通灵宝玉案”全过程中,贾府曾先后两次造假,第一次造假,即以赝品通灵宝玉蒙混。在这次造假中,贾宝玉曾避祸他乡。正是在贾宝玉避祸他乡时,林黛玉遭遇不如意指婚而自缢。贾宝玉避祸返回贾府后,完成了人生两件大事:“洞房花烛夜”——与薛宝钗成亲,“金榜题名时”——乡试中举。贾宝玉最后出家当和尚,虽然与“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有关,但起决定作用的是“通灵宝玉案”。
贾雨村窜掇忠顺亲王制造“通灵宝玉案”,目的有两个:升官和谋占薛宝钗。“钗于奁内待时飞”,亦谐音“钗于奁内得是非”。在“通灵宝玉案”第二次造假阶段,薛宝钗为证清白,以一股金簪自杀。
薛宝钗嫁到荣国府,与贾宝玉原本就有情的香菱,作为陪嫁丫环,为贾宝玉生下遗腹子——贾桂,实证了“赏中秋新词得佳谶”。香菱生下贾桂后,大出血而亡。
“傅秋芳”者,抚秋芳也,抚养香菱所生、贾宝玉的遗腹子贾桂是也。
我们不要认为有其兄必有其妺。第十六回所写的那个张金哥,就与其父母迥异。文本说:“谁知那张家父母如此爱势贪财,却养了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金哥),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将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我们也不要认为《红楼梦》中无报恩者,那个刘姥姥就是一位知恩必报者。更何况,华夏民族有着大忠大义的优良传统,典型的例证就是春秋时期的千古忠义之士程婴抚养赵氏孤儿。
由是推知,傅秋芳演义了一曲《红楼梦》版程婴救孤。
薛宝钗自杀,轰动京城;傅秋芳以未嫁女身份抚养贾宝玉的遗腹子贾桂,举国传颂。北静王水溶金殿动本,弹劾中山狼贾雨村,甄宝玉、小沙弥(门子)、石呆子上堂作证,朝廷罢了贾雨村等人的官,所谓“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通灵宝玉案”逆转。
傅秋芳含辛茹苦抚养贾桂长大成人,一举成名,门楣光耀,贾府中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