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试之妹傅秋芳演义了红楼梦版程婴救孤
(2018-05-21 07:40:06)
标签:
红楼梦傅秋芳文化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傅试之妹傅秋芳演义了红楼梦版程婴救孤
(2018-5-21)
(续昨)下面就要说到傅试之妹傅秋芳了。
贾府“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并非绝根断苗了,文本证据便是第七十五回“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佳谶”就是好的、吉祥的预言。谁的新词得了“佳谶”?理所当然贾宝玉。第七十七回文本明言:“论题联和诗”,贾环、贾兰“皆不及”宝玉。什么“佳谶”?“桂华皎洁桂花香。”其时,贾宝玉道:“我不能说笑话,求再限别的罢了。”贾政答应了,道:“既这样,限一个‘秋’字,就即景作一首诗。若好,便赏你,若不好,明日仔细。”“只不许用那些冰玉晶银彩光明素等样堆砌字眼,要另出己见,试试你这几年的情思。”是时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是自然的,化用张九龄“桂华秋皎洁”之句更是自然的,“桂华皎洁”显然是指月光。因为凸碧山庄遍地桂花,“击鼓传花”之“花”便是一枝桂花,第七十五、第七十六回四写桂花,这即景诗一定会写到,奇思的是,一句诗中两写“桂花(桂华)”。“桂”者,香菱所生、贾宝玉的遗腹子贾桂是也。
贾宝玉出家了,薛宝钗自杀了,香菱产下贾桂后血崩(大出血)死了,贾桂成了贾氏孤儿。行文至此我们必然想到中国春秋史上的赵氏孤儿。华夏民族自古多灾多难,内部的异类奸人图谋不轨史不绝书,外部的异族亡我之心从未死过,“五胡乱华”汉民族差点亡种。但是,华夏民族自古就以自强不息著称于世,赵氏孤儿的故事堪为典型。
据《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载,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
赵盾死后,赵朔袭职辅佐晋景公,屠岸贾准备发动对赵氏的攻击,大将韩厥让赵朔逃亡,赵朔不肯,说道:“只要将军答应我你不绝我赵氏后代,我死而无憾。”(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可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后果有多严重。屠岸贾不经晋景公允许便带着军队围攻赵朔居住的下宫,杀死了赵朔和他的几个叔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并且尽灭其族。而这场大灾难中,只有三个人侥幸活了下来:赵朔的夫人,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好友程婴。程婴把一个天大的秘密告诉了公孙杵臼:“赵朔的老婆怀孕了。”而赵朔妻在晋宫中躲了几个月后,终于分娩,生下了一个男婴。屠岸贾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便向宫中索要这个孩子。很显然,此时的晋景公已经没有任何权力可言,屠岸贾守住宫门,自己亲自进来搜索,赵朔妻毫无办法,只好行了一步险棋,她把男婴夹在胯下,祷告说:“如果天要灭赵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灭赵氏,你就别哭。”一顿彻底的搜查后,屠岸贾只看到了一旁默默伫立的赵朔妻,却没有搜到婴儿。屠岸贾认为孩子肯定被偷偷转移走了,便向城外搜去,这样赵氏母子才得以幸免。程婴得知此事赶快找来公孙杵臼商议。公孙杵臼突然对程婴发问:“抚育这孤儿成人与死,两者哪件难?”(立孤与死孰难?)程婴回答说:“死容易,抚育孤儿难。”公孙杵臼坚定地说:“那请你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死去吧。”二人找了一个婴儿,将其穿上赵氏孤儿的衣服……一切安排妥当后,程婴突然向参与这次杀戮的将军告密:“谁能给我千金,我马上把孩子的藏匿之处告诉他!”这些将军非常高兴,最高兴的当属屠岸贾,屠岸贾马上拿出千两黄金给了程婴,程婴二话没说带着这些叛乱的军人到了公孙杵臼的家门前。公孙杵臼见到程婴便破口大骂:“程婴你这个小人!当初下宫之难你没死,口口声声说要与我好好抚养赵氏孤儿,今天又把我卖了。你纵然是不能抚养孤儿,又怎能忍心出卖他呢!”说完公孙杵臼抱起孤儿大哭道:“天哪天哪!这个孩子有什么罪?请你们放过他吧,只杀我公孙杵臼就可以了。”这出双簧演到这个程度怕是没人会相信此中有诈了,而公孙杵臼最后的那次求情也是一种忏悔,虽然死的不是赵氏孤儿,却也是个无辜的孩子。可是那些将军们没有给公孙杵臼留下这个希望,杀死了公孙杵臼和这个可怜的婴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已死,皆喜,赵氏孤儿就这样被留存了下来,被程婴藏匿在了山中,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赵武。晋景公十五年,晋景公突然病了,韩厥把一切实情和盘托出。当年参与杀赵氏的诸位将军来问安时,都被韩厥的人拿下。不久赵武率军攻打了屠岸贾,屠岸贾就此被灭了族。赵武成人后,程婴辞去公职,向诸大夫辞行,然后告诉赵武说:“当年你家遭遇大难,我没有死,就是因为要抚育你成人,今天这个愿望达到了,赵家也复位了,我有脸去见赵朔和公孙杵臼了。”赵武哭着对程婴说:“您怎么能忍心离我而去呢?”程婴说道:“公孙杵臼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他自己选择了死,就是认为我能把你养育成人,今天事情办完了,我也该履行我之前的承诺了。”说完,程婴就自杀了。《史记》上称:“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事迹,后世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他们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钦敬。程婴忠实于友谊,公孙杵臼不忘旧主的品格,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这段传奇的故事,战国时代的名门望族赵氏何能复兴?何能有后来雄霸天下的赵简子、赵襄子?何能有韩、赵、魏三分晋国?何能有后世的“三晋”称谓?
曹氏在《红楼梦》中,发扬光大华夏民族的传统忠义精神,塑造了一位程婴式的女义士傅秋芳,终生未嫁,以闺中待字之身抚养贾氏孤儿贾桂长大成人。谐音法乃《红楼梦》的基本手法。傅秋芳之兄傅试,显见是趋炎附势之意,而傅秋芳者,抚秋芳之谓也。秋芳者,贾桂是也。
或曰,前八十回傅秋芳一次也沒有直接出场,只是在第三十五回间接提到过,何谈抚养贾氏孤儿?不对了。《红楼梦》几乎所有的重大关节,关键人物都沒有直接出场或直接出场甚少。比如林黛玉之母贾敏,也是一次也沒有直接出场,但却占据了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半个回目,林黛玉之父林如海,仅直接出场一次,也占据了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半个回目,这两个人物关系林黛玉的培养,他们之死回答了林黛玉为什么长住贾府,更吐露出他们的“三二百万”银子的遗产哪里去了。比如甄宝玉,前八十回直接出场也甚少,但我们能说他不重要吗?再比如孙绍祖,他可是一只中山狼呀,可他一次也没有直接出场。还有那位忠顺亲王,也是一次也没有直接出场。
又或曰,仅据傅秋芳的谐音就断定傅秋芳抚养贾氏孤儿,很难令人信服。既如此,那就请认真研读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妙玉所续“十三韵”为: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理解妙玉所续“十三韵”乃至全诗,着力点应放在妙玉的三段议论上。读众千万不可小觑妙玉,她在仙界也是陪神瑛和绛珠一起下凡的“风流冤家”,在俗界能演“先天神数”。妙玉听出黛湘二十二韵“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妙玉还批评黛湘二十二韵“丢了真情真事”,“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那么,“真情真事”是什么呢?“咱们的闺阁面目”又是怎样的呢?妙玉所续“十三韵”回答了这些问题。有五个字读众是必须牢牢把握的:“方翻转过来”。贾府颓败了,怎么“翻转过来”?就是傅秋芳抚养贾氏孤儿贾桂——《红楼梦》版程婴救孤。
妙玉所续“十三韵”中,关键之词是“嫠妇(lífù)”。“嫠妇”指“寡妇”。“寡妇”在现代汉语中专指死了丈夫的妇人,但在古代汉语中则还有一个意义:与丈夫不在一起的妇人,即“独居的女性”或“独守空房的妇女”。傅秋芳与贾宝玉乃相互“遐思遥爱”之情人,贾府败落后,傅秋芳以未过门妻子的名义抚养贾桂,当然是“嫠妇”了。“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对仗工整,字面上的意思为:抒情的音乐反增添了寡妇泪水,冰凉的被窝须呼唤侍女加温。但也可意译为:深夜远处传来的箫声令独守空房的妇人泪水涟涟,却依然细心地侍候儿子的冷暖,为之盖好被窝。这独守空房的妇人何以泪水涟涟?“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不是悲己,而是悲儿可怜,来到人世间就没有父母,被驱赶到寺庙生存。请读众注意了,诗中特意点出了一个“芳”字,松樵认定此乃曹氏刻意为之。
妙玉所续“十三韵”中,有三韵描写险恶与艰难: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但这不是在反映贾府颓败,而是回顾赵姨娘贾环夺嫡成功后将王夫人贾桂祖孙赶出荣国府,到栊翠寺生存的情景。此时妙玉已“落在泥垢之中”,离开了栊翠庵,栊翠庵遂恢复原名栊翠寺。
画龙点睛之韵在“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这明显是隐伏“兰桂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