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红楼女儿贾惜春诸多难解之谜
(2018-03-30 07:46:00)
标签:
贾惜春文化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浅议红楼女儿贾惜春诸多难解之谜
(2018-3-30)
读《红楼梦》大家都知道惜春是宁国府贾珍的胞妹。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一、作为宁国府惟一的玉字辈小姐,虽然暂住荣国府,但平日里总应该抽空回去住住、看看,或与嫂子尤氏聊聊家事,或与侄媳秦氏叙叙衷肠,或与哥哥贾珍说几句“体己”话……然而《红楼梦》中不着一字,他们之间形同陌路人,没有一丝一毫让人感觉到一家人的“亲情”——父女之情、手足之情、姑嫂之情。尤氏作为宁府的女管家,多次到荣府这边来,但是很奇怪,尤氏没有一次“专程”到惜春的住处探望她的这位嫡亲小姑子,似与常理不合。
二、第十三回秦可卿之死讯传出,“全家不无纳罕”,接着是举丧七七四十九天。连贾赦贾政这些荣府男丁长辈都全程协理丧事。而作为贾蓉的姑姑,亲侄媳死了,既没有回宁府对兄嫂、侄儿表示哀悼、慰问,更没有去帮助“病”嫂去料理任何家事。尽管惜春年幼不可能担当任何丧事的主理,但作为“礼仪”也当有所表示。为什么在整个丧礼期间这位宁府千金一直隐而不露一面呢?难道作者完全忘却这种大家族内的伦常道理?还是这其中另有隐衷?
三、更有甚者,第六十三回写贾敬“宾天”消息传来,既没有人专门通知惜春,也未见惜春闻贾敬突然死去如何悲痛之状。至于尤氏,这可是上了回目的:“独艳理亲丧”。治丧的全过程中,尤氏置惜春为事外之人,反倒把宁府托给了尤家人。细察整个的丧事中,惜春既没有见老父一面,也没有为父送终尽孝的任何文字描写。古人云“死者为大”,秦可卿之丧是侄媳妇不露面已属有违常情,那么亲父之死不着一字就是没有人伦了!作者何以能够忽略到如此不尽人情的程度?
四、惜春的年龄比乃兄贾珍相差二十五岁左右,作为一母同胞的兄妹,这年龄差似乎太大了。而且,惜春的年龄比亲侄儿贾蓉也要小许多,贾蓉十六岁时,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我们知道,尤氏并非贾蓉生母,而是继母,这说明贾蓉的生母已不在人世了。那么,贾珍、惜春的母亲在不在人世间呢?文本没有交代。第二回说:“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贾敬“如今一味好道”,“一心想作神仙”,“余者一概不在心上”。既然贾珍是“幸而早年留下”的,那怎么后来又有了惜春呢?
以上四点足以说明惜春乃《红楼梦》中的“不接隼”之处。难道只是为了脂评本中“原应叹惜”设定的人物吗?抑或是“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就忽略不提?如果是这样,作者何不直接将惜春当作荣府内庶出的小姐更省些笔墨,且容易让读者接受?但作者偏偏将惜春安排为宁国府贾珍之胞妹,这不能不让人费解!
《红楼梦》中有许多难解之谜,通常的解释是这部小说增删五次,到头来仍然是“未定” 稿,故有许多“不接隼”之处。这样解释并不能解决读者所有的疑惑,松樵以为这中间还当另有原因——或许是作者故意留下的一个“谜”!(据韩杰文汇《<</span>红楼梦>中不可解释的“惜春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