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贾兰“牛心古怪”性格的形成及其两重性
(2018-03-05 07:26:15)
标签:
贾兰牛心古怪文化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浅议贾兰“牛心古怪”性格的形成及其两重性
(2018-3-5)
研读《红楼梦》的人们注意贾兰的不多,注意了的又往往着三不着两,不是定位欠当,就是议论有失公允。这也难,《红楼梦》的哪个问题又不是如此呢?比如这部著作的主线,大约认定“木石姻缘”
回到贾兰这里来吧。第二十二回贾府元宵家宴,独独不见了贾兰,文本说:
贾政因不见贾兰,便问:“怎么不见兰哥?”地下婆娘忙进里间问李氏,李氏起身笑着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婆娘回复了贾政。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古怪。”贾政忙遣贾环与两个婆娘将贾兰唤来。贾母命他在身旁坐了,抓果品与他吃。大家说笑取乐。
满屋子人,李纨除外,有贾兰的奶奶、祖奶奶,有贾兰的叔叔婶婶,都没有察觉贾兰缺席,只有贾政察觉贾兰不在,问起。这说明贾兰从小是缺乏关爱,是被忽视的那一类人。
贾兰为什么被忽视呢?
贾母的意思,可能是隔得远了。贾母再怎么有爱心,但顾不过来。她的膝下,宝玉、黛玉、湘云、三春、宝钗,已然有些难顾首尾了。黛玉一来,三春尚且托付给王夫人了,可见实在是精力有限。且在贾母看来,重孙子那里,尚有母亲和奶奶,哪里用得着她这个祖奶奶出力?加之贾母还有一个特点,是极为疼惜女孩,除宝玉外,贾母乐意照顾的都是女孩,包括贵妃贾元春。贾母之爱宝玉,除了像极她的丈夫贾代善,认定唯有宝玉能使贾府继往开来,还有就是宝玉的女孩儿般的性格,正如贾母所言疑心的,“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第七十八回)。因此上,贾母无暇顾及贾兰,于情于理,倒也还说得过去。
王夫人就有些现实了。原本长子贾珠是她的希望,管教过度,压力太大,不到二十岁便一病死了。这是王夫人心头之疼。也许是见贾兰如见贾珠,那是揭伤疤,因此王夫人总是避免直接面对贾兰。而且长子夭亡,王夫人立即把希望寄托在次子宝玉身上。王夫人有个惯性思维,就是贾兰太小,她这辈子指望不上,能指望的就是宝玉,因此押宝在宝玉身上,独独忽视了贾兰。于是这原本最该疼爱孙子的奶奶,反倒是生分了。
贾政倒是在乎和疼爱贾兰,只可惜他是个大老爷们,又是为官做宰的,俗务缠身,哪里顾得了家事,只是偶尔关照一下而已。
贾母顾不得贾兰,王夫人漠视贾兰,这是贾府内眷的两个领头之人,头羊如此,群羊莫不效法。因此,疼爱贾兰的,只有她的母亲李纨。但是,李纨毕竟是个寡妇,也就是说,贾兰生活在破损的单亲家庭,是个孤儿。这样的孩子,内心是非常敏感的,性格是十分孤僻的。
贾府的情势极为特殊。宝玉是贾母的孙子,除王夫人外,一般奶奶是极疼爱孙子的。王夫人又把全部希望押在宝玉那里。宝玉还有个极为疼爱他的贵妃姐姐,如此一来,贾府上下莫不看着三人脸色行事,宝玉成了贾府真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主儿,替代了原本是荣国府嫡长孙贾兰应该得到的宠爱。
贾府如此特殊的情势,逼迫寡母亲李纨把贾兰捧在手心。这又导致了贾兰内心的不安全感,觉得能够保护他的只有母亲,因此又变得胆小怕事,没有血性。因此,他小小的内心,自然是愈加的敏感和孤独。我们看贾兰早期的两个朋友,便可看出贾兰内心的凄苦。学堂读书时节,是贾菌。也是死了父亲只有寡母教养的孩子,贾兰和贾菌交往,大概有天涯沦落人的意思,同病相怜。只可惜,大闹学堂看出了两人性格和价值取向的差异,贾菌是颇有些血性的孩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贾兰面对亲叔叔受辱,也许是因为上述的原因,是袖手旁观,还劝阻贾菌的。也许因了这件事,贾菌便有些瞧不上贾兰了。
等到大一些的时候,和贾兰相好的,竟然是贾环,这就有些坏了。贾环其人,和贾探春最大的不同就是接受了他母亲赵姨娘的仇恨式教育,满肚子怨气和坏水。俗语云人以群分,贾兰和贾环成了朋友,说明贾兰已经从纯良怕事,成长成为一个心理阴暗的少年了。当然,贾兰和贾环交往,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发现,他和贾环一样,在贾府失宠,也是不受待见之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贾兰年复一年的生活环境,养成和造就了他“牛心古怪”的性格。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重性,贾兰“牛心古怪”的性格也是这样。从积极的方面讲,这种性格促使贾兰愤发向上,励志图强,雄心勃勃——第七十五回赏中秋,桂花并未传到贾兰手中,但他却迫不及待地也作了一首“中秋诗”,活灵活现贾兰雄心勃勃个性;从消极的方面讲,这种性格促使贾兰只顾个人奋斗,唯才学为高,对周围的一切冷漠无情,既然当初你们不待见我,如今我又何必待见你们,更谈不上“济困扶贫”了。第五回李纨的曲子《晚韶华》和巧姐的曲子《留余庆》,正反映了贾兰“牛心古怪”性格的两重性。
巧姐的曲子《留余庆》所云“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因为贾兰与贾环交好,故在荣国府二房的嫡庶之争中,贾兰母子是站在贾环一边的;因为贾兰母子在夺嫡庶之争中是站在贾环一边的,所以贾环成功夺嫡后善待贾兰母子,才有“鸡唱稻香村”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