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黛玉早逝是历史的必然

(2018-01-11 08:03:19)
标签:

林黛玉

文化

分类: 红楼十五钗

林黛玉早逝是历史的必然

        2018-1-11

有人认为,《红楼梦》留下太多遗憾,他们甚至毫不客气地质问曹雪芹:林黛玉一个弱不禁风、病怏怏的女子,你怎么就忍心让她早逝呢?

《红楼梦》就是一部专门留遗憾的小说。有遗憾,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化。松樵历来不同意“诸子百家”那些“子”们言必称尧舜,开口则先王,似乎唯有“尧舜”时代、“先王”时期才值得称道,现世都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这叫什么?松樵疑心他们有厚古薄今倾向。曹雪芹写《红楼梦》留下太多遗憾,就是预示一代更比一代好,下代定较这一代强。君不见,他刻意设计了个第七十五回“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林黛玉早逝是历史的必然。她的早逝,为后文那些复杂情节留下了重彩!

林黛玉为什么早逝?有人说,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子,她下世就是为了“还泪”,泪还完了,必然“魂归离恨天”,也就是早逝。这些人是把曹雪芹所依托的神话当作现实了,听信了。还是贾宝玉聪明,第四十九回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宝玉道:“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

有人说,林黛玉早逝是因为得坏了病。第三回文本道: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癞头和尚的话依然是作者所依托的神话,是当不得真的。

其实,林黛玉是一个非常爽快的女子,她想说什么,直言不讳,她想做什么,也不会蹑手蹑脚的,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林黛玉清高孤傲,不好接近。

林黛玉并不缺钱,她出手挺大方的,常常顺手抓一把,给院内的仆妇们,张口就是几百钱。林黛玉的钱然哪里来的?一是林老爷托孤时带来的,更重要的是贾母的私房钱,反正不是贾府的。有人说,林黛玉这样出手,有利用钱财收买人心之嫌,对此松樵不敢苟同。

林黛玉有很多的钱,并不像她自己在第四十五回所说的:“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有充分的理由推定,老太太在临终前,一定会将贾府修建大观园所挪用的“三二百万”林家遗产,用她的私房钱还给“心肝儿肉”黛玉,以作为其嫁妆银。

林黛玉讲话活泼,无拘无束。开起玩笑来,层层深入,牵一挂万。起诗社,对探春说“吃鹿脯”;谈画作,说刘姥姥是“母蝗虫”;看戏剧,说贾宝玉“装疯”,尚有对李纨、宝钗的玩笑等等。可见,林黛玉作诗拔头,说话占上风,一个活泼的姑娘跃然纸上。她养宠物解闷,博览群书,做点针线活儿,生活得很充实。

《红楼梦》的故事相当程度上就是贾宝玉的故事,而贾宝玉的故事,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为了回避父亲严教,缩在大观园中女子群里的故事。大观园那么多女孩喜欢贾宝玉,贾宝玉也喜欢她们,对她们有着强烈的怜香惜玉情感,愿做她们的保护神。但是,喜欢是一回事,爱情是另一回事。第三十二回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第二十九回两段文本道: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看来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那林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需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如此看来,却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如此之话,皆他二人素习所存私心,也难备述。

在贾宝玉的心目中,“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林黛玉呢?“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贾宝玉、林黛玉常闹矛盾,林黛玉常耍小性儿,究其实质,是林黛玉要得到贾宝玉的心。林黛玉得到了吗?得到了。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道: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林黛玉得到贾宝玉的心,足矣!自此,不见宝黛再闹矛盾了,不见林黛玉再耍小性儿了。

林黛玉得到了贾宝玉的心,薛宝钗“兰言”“解”林黛玉“疑癖”了,钗黛“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了,林黛玉近来“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了,贾宝玉“杜撰芙蓉诔”,祭奠完晴雯后,林黛玉突然出现,小鬟大叫“有鬼”, 二人商定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修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了,最后一个中秋节之夜湘黛联诗,联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警句了。—— 这一系列情节文字,明确无误地告诉读众,林黛玉要走了。

林黛玉为什么要走?此乃历史的必然。

在一个普天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一对青年男女,从上界跑到人间来“发泄”“儿女之真情”,不仅上界不容,人间亦绝对不允许。君不见玉皇大帝七公主与人间孝子董永的爱情悲剧,君不见隔断天孙“织女”与人间“牛郎”爱情的那条银河,至今传唱不衰!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莾玉”后,宝黛恋情大白于贾府上下,贾府的权贵们必然戮力而剿之,即便是贾母也无可奈何。

设若林黛玉不早逝,后文的那些复杂情节如何上演?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金玉良缘”怎能变为现实?

林黛玉早逝,“金玉良缘”变为现实,是需要条件的。这条件便是元妃归省时点的第一出戏《一捧雪.豪宴》之所伏。说白了,正是“通灵宝玉案”为林黛玉早逝,“金玉良缘”变为现实创造了条件,贾府也因此“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