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父明明有巨额遗产,黛玉何以说一无所有?
(2017-11-08 07:34:44)
标签:
林黛玉遗产文化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林父明明有巨额遗产,黛玉何以说一无所有?
(2017-11-8)
《红楼梦》中的怪现象多多,林父如海明明有巨额遗产,林黛玉却说“我是一无所有”就是典型一例。
林黛玉家祖上曾“袭过列侯”,至父亲这一代犹有爵位。林父还是前科探花,在所有亲戚中学问最大,官做到“兰台寺大夫”,更钦点了巡盐御史,虽不能比肩四大家族,却也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
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此前林如海病重,修书来接黛玉,贾母派表哥贾琏护送前往。至本回消息传来,林如海已于九月初三日病故。贾琏、黛玉治丧完毕,到年底回来,已是第十六回。书中并未描写黛玉如何悲戚,兄妹二人到扬州后如何看护病人、死后如何发丧、如何送灵至苏州葬入祖坟,也都略去不提。林如海身为士大夫,又兼巡盐御史的差事,在苏扬两地都应置有良田甲第,其家私少说也有百万。这样一大笔财富,在他故去后是如何处置的?都搬到哪里去了?第七十二回贾琏感叹:“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这明白无误是在说他替林家善后,曾“发个三二百万财”。也就是说,林如海的家产处置后有近三百万银子之多。
这么一大笔遗产,林黛玉竟浑然不知,说“我是一无所有”,读众岂不疑窦丛生。或曰:林黛玉年纪尚幼,对成人眼中的这些“大事”毫无兴趣,更不过问。小说家的一支笔追随黛玉的心灵轨迹,对这些“俗务”自然也可以忽略不提。不过作为一部现实风格的作品,书中对此不做交代,确实有点奇怪。
这一疑问,同刘姥姥一样,明明住在京郊,一进荣国府当日来当日归,小说第六回却说她“从千里之外”
《红楼梦》作为小说,多少带有曹雪芹“自传”、“家史”的性质,书中许多人和事,总能与历史上的曹家李家沾边、挂钩。那么小说中的林家,又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一家更接近?
照小说中讲述,林黛玉“本贯姑苏”,其父林如海因点“鹾政”而到扬州上任。且林如海有功名在身,又与贾家有亲戚关系。这一切,都与作为曹家姻亲的苏州李家颇为近似。
历史上的苏州织造李煦,是曹寅的内兄,比曹寅年长三岁。他本人是“荫生”,也就是凭借父亲做官的“余荫”所获得了监生资格。其父李士桢是康熙朝名臣,曾做过布政使、巡抚之类的省级高官。他的生母文氏跟嫁到曹家的孙氏一样,也给幼年时的康熙当过保姆。他的一个表妹还是康熙的妃子,在这个意义上,李煦是康熙的乳兄弟兼内兄。
李煦仕途颇为通达,二十四岁即出任韶州府知府,后又调任宁波府知府及北京皇家畅春苑总管。三十八岁那年(康熙三十一年,1692),他接任苏州织造,在任三十年,与妹夫曹寅“视同一体”。他还与曹寅同时被任命为两淮巡盐御史,二人轮流任职,任所就在扬州。凡此种种,都隐约指示黛玉形象的生活原型,很可能与李家有关。如果这位小姐真的是李家的晚辈女孩儿,她肯定能从家族中获得大笔遗产,因为与曹家相比,李家还要阔得多。
有读众可能会说:
说这话的读众过于“较真儿”了。小说不同于“报告文学”,《红楼梦》也非曹家的家族史。文艺心理学者指出,文学创作更像是做梦,在梦中,现实的碎片可以被任意打乱、拼接,形成新的形象和情节链条。张三的素材可以用在李四身上,王五的亲属关系又可带着赵六的家族特点;一个人的信息可能被几个文学形象分头接纳,几个人的信息又可集中在同一个文学形象身上,千变万化,真如万花筒一般。
不要说贾王、贾林关系中同时有着曹李关系的影子,就是《红楼梦》中的史家,也与李煦家有相似之处。如小说中的史家有史鼎、史鼐两个名字(见第十三回、第四十九回),而李煦的两个儿子恰恰就叫李鼎、李鼐。不过这些并不影响贾、林关系对于曹、李关系的借鉴。
问题是,假如黛玉与贾家的亲戚关系真的有曹、李关系的影子,那么这位来自姻戚家的姑娘,能否得到家族遗产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历史真相是,李家的败亡先于曹家,小说中所谓林如海病亡,似应影射李家失势。
李家与曹家同病相怜,也存在着巨大的任内亏空。康熙在日,李煦就曾向康熙讨税关差事,以弥补织造及盐务的亏空。他在奏折中禀告:
奴才因历年应酬众多,家累不少,致将存剩银两借用。今晓夜思维,无术归还,纵粉骨碎身,亦难抵补。……
这里所说的“应酬众多”,无疑是指南巡接驾等事。康熙南巡,李煦与曹寅同样接驾四次。李煦为此请求康熙皇帝将“浒墅关差”赏办十年,以填补三十万两银子的巨额亏空。在此之前,“浒墅关差”大概一直由李煦办理,此次则是请求得到继续任命吧。康熙是否答应,因文献缺失,不能确知。然而即便答应,李煦也无法再办十年。因为就在本年十一月,康熙驾崩,雍正即位。紧接着转过年来,李煦即因申请挖参及亏空等罪名遭到革职查办,本人及家属、奴仆俱被逮捕,家财全部抄没。
李煦在京家产抄没的详细清单被完整保留下来,内容包罗万象,既有房屋、地产、衣物、器具,又有奴仆、牲口等等。如在京房产有多处,总计五百九十余间,地亩有十七顷零一亩,另有奴仆八十二人,马九匹、骡子两头。还有一千四百多两银子的债券。这里面还包括“办理李煦产务之奴才马二”的家产,总共估银一万九千多两。
李煦在苏州、扬州的家产更多,根据随后的统计,南方家财估银十万九千多两。两项相加,共计“十二万八千四百七十七两余”,折合今天的货币约为三千多万,不啻是天文数字!不过这些银子,仍不能赔补李煦的任内亏空,因为盐务亏空高达三十八万两,将家财全部赔补,还欠“二十五万一千五百二十三两余”,折合七千多万元!
李煦无赀可赔,以抄家敛财为能事的雍正皇帝又怎肯善罢甘休?于是办理该案的大臣突然改口,说经查明,李煦亏欠的帑银中,有三十七万八千八百四十两是两淮盐商拖欠的,理应由盐商共同赔补!
在此情势下,两淮盐商又怎敢说个“不”字?于是雍正的小金库中又稳稳收入三十八万两白花花的纹银。至于李煦被抄没的十二万八千两,已是肉入狼口,自然没有再吐之理。
李煦的罪责,似乎已经得到缓解。雍正二年,李家被拘的二百多名奴仆被作价变卖,但先前一同被拘的十名家眷,却被放回。然而四年后,随着曹頫革职,孙文成下台,江南三织造再次受到沉重打击。这次李煦遭受的打击是致命的。他在任时,曾买了五名女孩子,送给雍正的政敌、八弟“阿其那”(胤熼)。事情一旦被发现,李煦再下“诏狱”。刑部以“奸党”罪名将他议为“斩监候”,秋后斩决!后来雍正传谕“宽免处斩,发往打牲乌拉”效力。
打牲乌拉位于今吉林市松花江畔,属内务府管辖,设有“打牲乌拉处”,实为皇家庄园。该处负责采摘、捕猎等庄屯事务,每年要向皇家上缴大量蜂蜜、松塔、松子、鱼及东珠等。此处地处北国,冬季严寒,在清代成为要犯发配的目的地。两年以后,李煦在饥寒交迫中死于流放地,时年七十五岁。
也就是说,《红楼梦》第十六回写林如海之死,应带有李家落败的影子。作为“视同一体”的织造同僚及姻亲,曹家未被皇上要求连带赔偿,已是烧高香、谢天地了,又怎敢奢望去拿什么烫手的遗产?而黛玉回南的情节若真的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也就难怪作者对林家巨额遗产不著一字了。
了解了这个背景,也有助于理解小说人物黛玉的心理感受:家族败亡、亲人零落,自己多愁多病、孤苦伶仃、寄人篱下。这种境况显然还不如史湘云,甚至比起邢岫烟也好不到哪去。这又让林妹妹如何不终日以泪洗面,深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呢?(据侯会《物欲<</span>红楼梦>——清朝贵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