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香菱文化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金陵十二钗副册”中香菱为什么没有排序?
有人把香菱当作“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的第一名,这显然是弄错了,曹氏绝无此意。第五回文本说:
仙姑无奈,说:“也罢,就在此司内略随喜随喜罢了。”宝玉喜不自胜,抬头看这司的匾上,乃是“薄命司”三字,两边对联写的是: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宝玉看了,便知感叹。进入门来,只见有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是各省的地名。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橱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橱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宝玉听说,再看下首二厨上,果然写着“金陵十二钗副册”,又一个写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下文警幻点明了:所谓“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三册之女子,实际上是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
“金陵十二钗正册”十二位“冠首女子”悉数开列,但钗黛合为一页,虽云“头一页”,但谁排序第一呢?曹氏并没有明示,也明示不了。表面上看,排序第一的似是薛宝钗,但实际上是林黛玉。何以证明呢?先看判词,第一句“可叹停机德”说的是薛宝钗,第二句“堪叹咏絮才”说的是林黛玉,接着第三句“玉带林中挂”说的还是林黛玉,第四句“金簪雪里埋”说的又是薛宝钗,这显然是打了个平手。再看配画,林黛玉的配画在上,薛宝钗的配画在下,林黛玉胜了一着。第三看“红楼梦曲”, 咏叹薛宝钗的曲子“终身误”为第一曲,咏叹林黛玉的曲子“枉凝眉”为第二曲,林黛玉输了一着。综合判词、配画、曲子,钗黛还是平手。第四看“红楼梦引子”,明言“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薛宝钗还是胜了一着。第五看“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为黛影”的晴雯出现在“首页上”,“袭为钗副”的袭人排在晴雯的“后面”,林黛玉又扳回了一局。最后综合,钗黛依然平手。这叫什么?这叫折衷——折衷并非真的不偏不倚,折衷者是有倾向性的。
何故造成以上局面?薛宝钗是贾宝玉明媒正娶的妻子,林黛玉是贾宝玉“心心相印”的恋人,按照封建礼法,薛宝钗理所当然排序第一,林黛玉死后是不能进贾家祖坟的,她怎能排序第一?然而,贾宝玉叹曰“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于是乎,就造成了钗黛合为一页,排序难分伯仲,拐弯抹角打平手的局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曹氏藐视封建礼法的创作倾向。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只开列了两钗,上文说了,两钗排序分明,晴雯排序第一,袭人排序第二。
麻烦的是“金陵十二钗副册”,只写香菱一位,还不说明她在册中排序第几位。有人把香菱当作“副册”第一名,不知其依据在哪里?曹氏在书中只写贾宝玉随手拿起“副册”翻开一页,正好翻到有香菱画册和判词那一页,并没有明说这一页是第几页。原文是这样的:
宝玉看了不解。遂掷下这个,又去开了“副册”橱门,拿起一本册来,揭开看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松樵认为,曹氏这么写,也有在文法上避免雷同之意。
曹氏为什么在“副册”中写香菱一位,且不排序呢?原因应该有三:其一,小说中似香菱这样的女儿为数甚少,且难以找寻,当然就甭想要给她们排名了。读众不是也觉得小说中香菱这样的人物太少,想凑齐十二人不容易吗?曹氏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无可奈何之中,他只好对最具典型性、重要性的香菱进行大书特书,至于“副册”中其他女儿都是一些什么人,就请读众去伤脑筋吧;其二,既然只写了香菱一位,还不说明她在册中排序第几位,这就给读众留下广阔的理解空间,既可以理解为第一名,也可以理解为第十二名,十二名中任何一名都可以。这种不定型的笔法,首先会使读众将香菱与林黛玉联系起来——香菱的身世与林黛玉出奇相似,香菱学诗曾拜林黛玉为师;如果理解为排序第一,就跟正册第十二名秦可卿相衔接了。香菱的形容本来就“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其三,如果理解为排序第十二,就跟“又副册”第一名晴雯相衔接了。以上两个“相衔接”,都隐伏香菱同贾宝玉的关系非同一般。
与古今中外名著相较,《红楼梦》的最杰出成就集中表现为人物写得好,“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三册之中开列的十五位女子尤为突出。牛津大学吴世昌教授曾经把莎士比亚和曹雪芹做了对比,他说:“莎翁和曹雪芹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创造了四百多个人物,但莎翁的人物,分配在三十多个剧本中,而且许多王侯、侍从、男女仆人,性格大致相类;在不同剧本中‘跑龙套’的人物原不必有多大的区别。而曹雪芹的四百多个人物,却严密地组织在一个大单位中,各人的面目、性格、身份、语言,都不相同;不可互异,也不能弄错。”(据吴世昌《我怎样写红楼探源》,见于《红楼梦探源外编》,上海古籍社196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