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龄官划蔷”之“薔”字怎么会有18笔?
(2017-06-04 07:31:45)
标签:
薔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龄官划蔷”之“薔”字怎么会有18笔?
(2017-6-4)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贾宝玉一面想,一面又恨认不得这个是谁。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宝玉早又不忍弃他而去,只管痴看。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宝玉想道:“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推敲,也未可知。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外面的不觉也看痴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心里却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大家数一下,简化字“蔷”是14笔,而繁体字“薔”为16笔(草字头断开为17笔),怎么会是18笔呢?难道曹雪芹算错了吗?这就用得上“回字四样写法”了。原来“薔”字下面应为“囬”,草字头断开正好18笔。
“回字有四样写法”,是鲁迅先生描画孔乙己迂腐形象的神来之笔。记得当年初中语文课本上,在《孔乙己》课文下面有一条注释,大意是说,回字只有三种写法,即:回、囘、囬,第四种是没有的,说明孔乙己醉心于钻研无用的知识,自以为博学,其实是错误的。
难道“回字有四样写法”是“小说家言”?对此很多人进行了探究,试图找出回字的第四种写法,没想到结果却出乎意料地丰富,竟找到好几种写法来,诸如迴、廻、廽、逥、佪等。难道鲁迅先生替回字专家孔乙己少算了?要知道鲁迅先生可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亲聆太炎先生讲授《说文解字》,他岂会在如此“小学”的问题上忽悠读者?仔细想来,孔乙己问的是茴香豆的“茴”字写法,然后由草字头底下的“回”引发出“回字四样写法”来,故上述例字均非答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次我偶然在《康熙字典》“丑集备考”的“囗(wéi)部”中,发现了“回”字的第四种写法,为“囗”内一个“目”。并注明:“《篇海》同回。”
《篇海》是我国古代字书中收字最多的字典,由金人王太等编纂,共收字62236个,比《康熙字典》还多出15201个。因此,回字的第四种写法见诸《篇海》就不足为奇了。孔乙己所说的“回字四样写法” 应该是:回、囘、囬、“囗”内一个“目”。
至于这四个回字之间的关系,我略作一区分:“回”为正字,《说文解字》释为:“回,转也。从囗,中象回转形。”并称:“囘,古文。”另外,《康熙字典》“回”下注曰:“俗作囬。”即“囬”为“回”的俗字。同样,回字的第四种写法也是俗字。
以上寻章摘句的考证,让本人也有点孔乙己的嫌疑了。很多人都认为孔乙己穷究于“回字四样写法”正是其迂腐的表现,并斥之为无用的“学问”,甚至连小说中的酒店小伙计也对他看不上眼。其实,孔乙己的穷困落魄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并不能归咎于他肚里的那点“墨水”。孔乙己真是冤哉枉也!
不知从何时起,国人变得越来越“务实”了。如果你声称学习了某种知识,人们往往会问一句:“有什么用吗?”甚至更直白地说:“能挣钱吗?”纯粹为了探究真相而作的学问,在很多人看来是可笑和无聊的。
当我们以不屑的口吻嘲笑孔乙己时,有没有扪心自问,自己对本民族的文化究竟了解了多少?其实,考求“回字四样写法”恰是“小学”(文字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回”字为什么会有这四种不同的写法?究竟是来源于4种不同的物象,还是经过了4种不同的抽象概括?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捋清汉字的源流,理解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并与古人进行有效的沟通,都不能说是毫无意义的。(据人民日报杨立新《别笑孔乙己了 “回”字真有四种写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