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何以不深不透?
(2017-05-09 07:24:56)
标签:
《红楼梦》研究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国人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何以不深不透?
(2017-5-9)
著名学者、原《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北大教授吴组缃先生曾对《红楼梦》研究发表过下述意见:
“一般研究《红楼梦》,大多只是研究它的作者、版本、疑团等等,如史湘云嫁给谁,前八十回与后八十回的关系等。有人认为这才是‘红学’,而把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的研究说成是‘小说学’,这是很荒谬的。版本等问题要研究,但不是主要的。《红楼梦》的价值,正在于它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从《红楼梦》产生到现在,它的思想艺术成就虽有人作过研究,但不透、不深,往往是凭印象而不作具体分析。《红楼梦》像大海中的一座冰山,露在水上的少,藏在水下的多。我想通过具体的批注和品评,揭示《红楼梦》内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揭示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就是说要把冰山藏在水下的部分揭示给世人。有人认为艺术就是技巧,这是不对的。艺术中包含思想,没有无思想的艺术。”
吴先生这段话虽很短,但却显示了高深的见识。他首先指出《红楼梦》研究的正确方向,就是要着力于研究《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这是《红楼梦》研究的主要使命,而这正是做得很不够的。吴先生这个见解有很强的针对性。大家都说曹雪芹伟大,《红楼梦》伟大、是“奇书”,读者数以千万计,但曹雪芹和《红楼梦》伟大在何处,《红楼梦》好在哪里,奇在哪里?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看《红楼梦》,这种延续了一二百年的社会文化现象怎么解释?却至今未见有很透彻的、明心见性的论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人、其身世以及《红楼梦》的版本当然是要研究的,但不是主要的。是因为有了《红楼梦》这部书,吸引着千百万人,才要去研究它的作者和版本。如果不是因为有《红楼梦》这部书,人们是不会去研究曹雪芹的;如果对《红楼梦》是怎样的一部书没有弄清楚,对它的作者、版本的研究也就显示不出意义来了。研究作者和版本,最终还是为了认识《红楼梦》这部书。可是,不少研究者却只重视对作者、版本的研究,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而轻视对《红楼梦》这部书本身思想艺术成就的研究。
这种研究者最典型的就是胡适。胡适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身世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都是开创性的,而且贡献最大。胡适第一个考证清楚了曹雪芹的身世,纠正了袁枚和俞樾等人的谬误,第一个对《红楼梦》的几个最重要的版本做了研究。他还有力地批驳了索隐对《红楼梦》的曲解。这些都是要充分肯定的。可是,胡适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确实没有什么研究,而且看法是很错误的。虽然他对王梦阮、蔡元培等“索隐派”作了有力的批驳,但他自己却说:“《红楼梦》明明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自叙的书”“《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那班猜谜的红学大家不晓得《红楼梦》的真价值正在这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的上面”(见《胡适文存》卷三《<</span>红楼梦>考证》)胡适对《红楼梦》这部书的评价,完全抹煞了《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价值和曹雪芹美学创造的非凡能力。胡适长于考据,成绩斐然,而在思想艺术分析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显然很差。
1954年发动的对胡适、俞平伯等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使《红楼梦》研究更重视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的探索。这本是好的,但却出现了新的偏向。近二三十年来,“《红楼梦》热”甚于往昔,而且经久不衰。《红楼梦》研究就其参与的广泛性来说,更甚于往昔,可是对其思想艺术成就的研究,仍少见有高水平的论述。吴组缃先生指出的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的研究这个主要方面,今天仍是很薄弱的。
探究《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确实也是很难的。世上绝大多数著名的文艺作品,它们好在哪里,是比较容易说清楚的。如《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等,乃至于莎士比亚的戏剧、普希金的诗、托尔斯泰的小说等等,其思想艺术价值都容易说清楚。而《红楼梦》则不同,人们可以感受到它的魅力,但很不容易说清楚它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约略相仿的是,世上的名画,都可以说清楚它们魅力何在,好在哪里。而有一幅画却不容易说清楚,那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红楼梦》比《蒙娜丽莎》更复杂,更不易说清楚。不容易说清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吴先生所指出的:“《红楼梦》像大海中的一座冰山,露在水上的少,藏在水下的多”。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如薛宝钗这个形象,研究者们写过很多文章,指出她是封建营垒中的人物。她很有心机,一心向上爬;她常劝贾宝玉多接触贾雨村等“为官作宦”的人,谈些“仕途经济”,为以后做官作准备;她很会讨贾母、王夫人等贾府掌权者的欢心;她会笼络人,把林黛玉都给骗了,而关键时候又会嫁祸于人以使自己脱离干系,等等。这些都对,书中都有具体描述。可是,感到奇怪的是全书中集中描写她的最长的一段文字(共一千来字,在第七回),居然说的是她的病和吃的药“冷香丸”。她患的究竟是什么病?为何久治不愈?“冷香丸”又是什么药?曹雪芹为什么要这么详细地去写冷香丸的制造过程?这些书中都没有说明。答案是否就是吴先生所说的“藏在水下的”呢?当我把相隔很多回的有关薛宝钗的事情联系起来思考时,那些疑问就有答案了。从四十回和四十二回可以看出,薛宝钗原来也是个活泼、淘气的女孩子,不喜欢看封建说教的“正经书”,而喜欢看描写男欢女爱的《西厢记》等,而且看了不少。但封建家庭的管教非常严厉,使她成为一个“淑女”。但那些言情书籍对她这样的青春期少女的情感、心理的影响肯定不会消失的。到了贾府,她有机会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可爱的青年男性贾宝玉,她少女的情思、心性萌动了。而家庭管教给她灌输的礼教观念又使她要压制这种情思,使热情冷却下来,以保持“淑女”的身份。这种心理、情感上的矛盾斗争时常发生。如果是别的作家,就会以抽象的议论直接点明这种心理、情感上的矛盾斗争。曹雪芹的高明处就在于不去直接点明,而是把这种情感、心理上的矛盾、斗争巧妙地形象化了。而薛宝钗用来自我克制、自我冷却的礼教形象化为“冷香丸”。但它的作用的很有限的,只能暂时冷却一下感情,不能铲除人的感情。这样一来,前面的疑问就冰释了,薛宝钗这个形象也就更完整、饱满了。更重要的是,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包含着对人性的深刻发掘,包含着对封建礼教戕害人性的揭露,而又不发一句议论,丝毫不露斧凿痕迹。这些不正是《红楼梦》藏在水下的思想艺术成就吗?
再比如秦可卿。秦可卿这个形象“露在水上的”部分留给读者的疑问更多。例如,她早春还好好的,为什么几个月后就一病不起,不到一年就死了?她得的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那么多医生都没把她治好?等等,书中始终没有明讲。这些疑问只有探索到了“藏在水下的”部分,才能找到答案。原来她是因堕胎得病而又没有及时得到对症治疗而死的,而堕的胎,却是她与贾宝玉“乱伦”所怀的!一切疑问就迎刃而解了,也把她的“淫丧”描述、刻画到家了。秦可卿的淫丧,又把当时豪门、权贵道德崩溃、精神疾患不可救药因此必然要败落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形象化、艺术化了,所包含的思想非常深刻,艺术成就非常高。
(原载天涯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