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进贾府即绛珠仙子踏上还泪神瑛侍者之旅
(2017-03-29 07:50:57)
标签:
绛珠仙子神瑛侍者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黛玉进贾府即绛珠仙子踏上还泪神瑛侍者之旅
(2017-3-29)
贾母宣布她“唯有”疼黛玉之母,在林黛玉进府后,贾母通过安排她吃饭的座位,睡觉的床铺——贾母命令把贾宝玉原来用的床倒出来让林黛玉用——连“凤凰”贾宝玉都得给林黛玉让路了。林黛玉一进府就受到这么高的待遇,对她是好还是害?松樵认为都有。好处是幼年丧母的林黛玉从外祖母身上又享受到另一份母爱,害处是林黛玉从此被置于众人瞩目、众人嫉妒的风口浪尖。
此后,林黛玉的个性随着贾母的万般宠爱、贾宝玉的万般巴结,渐渐张扬。因为贾府恨不能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腥风血雨的环境因素,又因为有薛宝钗在一旁做对照,这种对照有时是薛宝钗处心积虑来对照,比如说,金钏儿之死装殓用的衣服。在这种“风刀霜剑”的环境下,林黛玉越来越不善于为人处世,越来越不善于提防,有时不经意间还落进他人的陷阱。林黛玉在贾府人的眼中就成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小性儿”,“行动爱恼人”,“嘴像刀子一样”了。
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开头说:“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其实,黛玉的还泪,是从进贾府的第一天就开始了的。
文本写道: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袭人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他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黛玉忙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
林黛玉一进贾府,就安之若素地继承了贾敏在贾母跟前“唯疼”的待遇,而且从来不对贾母表示感戴之情,不对贾母说任何奉承的话,凑趣的话,捧场的话。用山东人喜欢说的话,这简直像“吃了泰山不谢土”!或者说,聪明的林黛玉太不聪明了,连几句现成话、客气话不会说?
其实,大爱无言,至爱无言,真正的爱不需要表白。
美国有个著名小说改编成电影叫《爱情故事》,男主角是哈佛大学学生奥利佛。在小说结局中,儿子对帮助自己的父亲说了句“谢谢”,父亲说什么?“爱就不要说谢”。林黛玉从来不讨好贾母,也是“爱就不要说谢”。这正是林黛玉天真烂漫、纯洁无邪、天上仙子秉性的表现。
但是天真纯洁的绛珠仙子能应付恶浊的、险恶的贾府吗?不能。这是她还泪的开始。
林黛玉进贾府,就是绛珠仙子降临贾府。就是因为,从林黛玉进贾府开始,仙境美丽的绛珠仙子就降临恶浊的人世,开始了她的诗情画意却又磨难丛生的人生之旅,开始了绛珠仙子向神瑛侍者的还泪之旅。
绛珠仙子在这恶浊的人世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到了第四十九回,黛玉的“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文本说:黛玉因又说起宝琴来,想起自己没有姊妹,不免又哭了。宝玉忙劝道:“你又自寻烦恼了。你瞧瞧,今年比旧年越发瘦了,你还不保养。每天好好的,你必是自寻烦恼,哭一会子,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宝玉道:“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
曹氏很有趣,竟将薛宝钗扑蝶陷害林黛玉和林黛玉创作“葬花吟”对比着写,同写在第二十七回,回目曰“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曹氏写宝钗扑蝶的场景写得既优美又深邃,在优美场景背后又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
先看薛宝钗扑蝶前发生了什么事?文本写道,大观园姐妹都在园中玩耍,却独不见林黛玉,薛宝钗就说要去闹了林妹妹来。当她来到潇湘馆时,却看到贾宝玉进去了。薛宝钗想:“宝玉和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他二人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倒是回来的妙。”这段描写表面上看,薛宝钗很懂事,不找事,尽量躲事。但是,她骨子里有没有对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此不避嫌疑不以为然呢?有没有妒嫉林黛玉?她有没有想到:你们不避嫌疑地要好,一点儿用也没有。最终决定你们命运的并不是你们自己,而是家长?松樵想薛宝钗这些想法肯定是有的。
接着,宝钗扑蝶到滴翠亭,听到了小红跟坠儿的对话。小红跟贾芸私相往来是违反封建礼教的。小红怕人听到,很警惕。宝钗偏偏听到了。在棘手的问题前,宝钗表现出连续性四个“当机立断”。
第一个当机立断,是薛宝钗立即判断出滴翠亭里发生了一件按封建道德来说是“奸淫狗盗”的事,而且判断出这件事发生在宝玉的小丫头小红身上,而小红眼空心大,头等刁钻古怪。在这之前小说写到,贾宝玉并不认识他的小丫头小红。薛宝钗居然仅仅从说话的声音就能判断出是贾宝玉房里哪个丫头,还进一步知道这个丫头有什么个性特点。这说明薛宝钗对怡红院的关注程度非常之高。她不仅处心积虑地交欢袭人,还仔细观察分析怡红院其他丫头的个性特点。她如果对贾宝玉没有什么想法,表弟的丫头什么脾气管表姐哪根筋疼?
第二个当机立断,是薛宝钗立即想到小红如果知道她听到这番话,会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会生事,让自己没趣。马上决定要来个“金蝉脱壳”。这说明薛宝钗非常聪明,善于保护自己。
第三个当机立断,是薛宝钗本能地选择林黛玉做替罪羊。处在尴尬情况下的薛宝钗如果想找个替罪羊洗清自己,完全可以喊“宝玉”,喊“二丫头”、“探丫头”、“四丫头”。而她连想都没想,选择林黛玉。薛宝钗对大观园内哪个是亲的哪个是疏的,看得明明白白,分得清清楚楚。贾宝玉是她心爱的表弟,迎、探、惜是她的表姐妹,而林黛玉不仅跟她任何亲戚关系扯不上,还是跟她争夺贾宝玉的最强有力对手。薛宝钗下意识中,对林黛玉有对立情绪,需要伤害什么人时,林黛玉成了首选。早期点评家已注意到且说宝钗“缷罪于黛玉也,虽云急解,实有成心。”
第四个当机立断,是薛宝钗临时客串天才演员,故意把林黛玉偷听滴翠亭谈话一事一步一步坐实。她表演得一层深一层,无中生有,却天衣无缝:第一步,她故意放重脚步,叫滴翠亭里的人听到,有人来了,停止说话,从而表明她薛宝钗对滴翠亭里说的话可是一句都没听到;第二步,她故意笑着叫道,让滴翠亭里边的人从她边笑边叫判断出她这会儿玩得多开心,多投入,当然不会对滴翠亭里发生的事发生兴趣;第三步,她喊林黛玉时不喊丫头通常叫的“林姑娘”而故意叫“颦儿”,这是宝姑娘和林姑娘之间的爱称,喊“林姑娘”是喊给丫头听,反而露馅;第四步,她故意创作出林黛玉蹲在滴翠亭边弄水故事。问小红,你们把林姑娘藏哪儿了?说,我才看到她在这里蹲着弄水,看到我,朝东一绕就不见了,是不是藏里头了?她还故意进去寻了一遍,然后,抽身就走。嘴里说“一定又是到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
薛宝钗的金蝉脱壳最令人沉思的,是她故意虚构林姑娘弄水的故事,这事当然起到洗清自己的作用。但我们仔细想想,如果单纯是为了洗清自己,有必要把林姑娘弄水的故事编得如此有鼻子有眼像板上钉钉吗?
宝钗扑蝶跑到滴翠亭听到有人说话时,就煞住脚往里细听,有可能是无意识的,好奇的。也可能是习惯。人前必须端庄,人后无妨偷听的习惯。王熙凤曾经说薛宝钗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表面上薛宝钗似乎对和自己无关的事不关心,实际上,她平时处处留心。当她明白了滴翠亭内说话的人有可能危害到自己时,立即按照自己偷听他人说话的心理,虚构出来林黛玉蹲在亭边弄水的故事,这样一来,有意偷听的就成了林黛玉。薛宝钗这样编的结果,使小红相信,林黛玉听到了她的话,非常惊慌。小红认为,如果是宝姑娘听了倒没什么,林姑娘听了反而有问题,因为林姑娘喜欢刻薄人。小红将来成为王熙凤的丫头,会不会在宝黛爱情上制造障碍?而跟林黛玉本来毫不相干的小红跟林黛玉结怨,正是薛宝钗造成。这样一来,薛宝钗金蝉脱壳的同时,没有任何过错的林黛玉掉进了薛宝钗设置的陷阱。所以,张新之在点评到薛宝钗说“给蛇咬一口也罢了”时说,薛宝钗就是蛇,林黛玉早晚会被她咬了:“卿卿即蛇,终必被咬。”
从宝钗扑蝶的例子可以看出,薛宝钗需要损人利己时,她做得多么到位,多么可怕,多么老辣。(原载天涯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