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母何以拒绝尤氏为她准备的年夜饭?

(2017-02-10 07:08:47)
标签:

除夕

贾母

尤氏

分类: 红楼十五钗

贾母何以拒绝尤氏为她准备的年夜饭?

2017-2-10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那肃穆,那名分、次序,着实令人敬畏,甚为发人深省。请看文本:

“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众人围随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菜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轩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

除夕祭祀毕,贾母立马就被尤氏引进了房内,要给她老人家伺候着用茶。贾母一抬眼,就看见房间里满地铺的都是红地毯,地毯上火盆也是鎏金的,格外的大,房间里暖气腾腾。

炕上铺的也是崭新的猩红毡子,而不同于荣国府那边什么都是半旧。不是说半旧的不好,而是说明了尤氏心底有贾母,对于贾母的重视。

坐垫与靠背都是狐皮的,一白一黑,色调看上去十分的素净,人坐上去,则会十分的安适。如果整个房间都是红色的,则过于热烈,人坐着,则多少回有些坐立不安。尤氏在这方面也算是用心了。一句话,尤氏这么做,就是要让活祖宗贾母在宁国府里感到安逸——读众哪里知道,贾珍的亲祖母同贾母原本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嫡亲姊妹俩(第二回文本有言:“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

文本写道:尤氏用茶盘亲捧茶与贾母,蓉妻捧与众老祖母,然後尤氏又捧与邢夫人等,蓉妻又捧与众姊妹。凤姐李纨等只在地下伺候。茶毕,邢夫人等便先起身来侍贾母。贾母吃茶,与老妯娌闲话了两三句,便命看轿,凤姐儿忙上去挽起来。尤氏笑回说:“已经预备下老太太的晚饭。每年都不肯赏些体面用过晚饭过去,果然我们就不及凤丫头不成?”

近日拜读过一篇大作,论者分析贾母不愿在宁国府吃年夜饭的原因,可谓绞尽脑汁,但很遗憾,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尤氏想挽留贾母在宁国府吃了年夜饭再回荣国府,这当然是孝心、诚意。因为之前,贾母来宁国府祭祀,总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总不曾在宁国府吃年夜饭。虽然尤氏每年都送了食物到荣国府,供贾母享用,尽了孝心。尤氏想,这么多年了,贾母也应当在宁国府与大家乐一回。何况贾母是贵人,家里有贾母这么个喜乐人物跟大家过年,也会增添不少欢乐气氛,宁国府也会祥和不少。

那么,贾母为什么不愿在宁国府吃年夜饭呢?

第一个西瓜原因,就是前面引文所说的:“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三代子侄孙男“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贾母却在这边吃年夜饭,不仅情理不通,简直就是笑话。

或曰,让贾母就在宁国府接受“行礼”不可以吗?不可以。贾母是荣国府那边的人,怎么能在宁国府接受“行礼”呢?

第二个西瓜原因,就是避免尴尬。尴尬从何而来?来自贾敬。文本有言:“贾敬素不茹酒,也不去请他,于后十七日祖祀已完,他便仍出城去修养。便这几日在家内,亦是静室默处,一概无听无闻,不在话下。”设若贾母在宁国府吃年夜饭,贾敬入席与否都是尴尬。读众还记得么?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贾敬自己的寿辰,宾客满堂,他也拒不从玄贞观回来。

第三个西瓜原因,就是风俗(“封肃”)。贾母是荣国府那边的人,儿孙满堂,在宁国府吃年夜饭不合风俗。因此,“贾母吃茶,与老妯娌闲话了两三句,便命看轿,凤姐儿忙上去挽起来。”要赶回荣国府接受三代子侄孙男的“行礼”,然后吃年夜饭。

往下便是芝麻原因了。

“已经预备下老太太的晚饭,每年都不肯赏些体面,用过晚饭过去,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不成?”——究其实质,尤氏的话不是什么“激将法”,而是场面上的客套话。但说得委婉,又表达了诚意。贾母本已受到殷勤招待,眼见做晚辈的如此懂事,留下来不可,不留下来又不行,竟一时乐得没了言语。这个时候,王熙凤脑子转得快,连忙为贾母解围,说:“老祖宗快走,咱们家去吃饭,别理她。”

尤氏的挽留和凤姐的回应,非常协调,不存在“支吾”,更不存在什么“三十六计走为上”。—— 凤姐的回应,同时也是给贾母以思考的时间。

如果贾母跟着王熙凤的意思,说着简单的“不用客气,不必多礼”之类推辞的话,憨憨的就走了,则未免让人觉得她没有感受到尤氏的诚意。毕竟这么多年,尤氏挽留贾母吃年夜饭,也不是一两次了。

王熙凤说完,贾母也笑了。两个孙媳妇如此孝敬,她怎么不高兴。但是,无论尤氏多么殷勤,她都是要推却掉其盛意的。

我们看贾母如何说:

“你这里供着祖宗,忙的什么似的,哪里还搁的住我闹?况且每年我不吃,你们也要送去的。不如还送去,我吃不了,留着明儿吃,岂不多吃些?”

一句话下,读众也就真的不得不感叹贾母是人精。怪不得她也曾毫不谦虚地说,她年轻的时候,比王熙凤强多了。让我们简略地分析一下贾母的话语:

第一句话,贾母就道明了宁国府这边忙,供着祖宗,他们的神灵在此,不宜过于闹腾,要小心香火,贾母的考虑可谓周全得很。

第二句话,贾母吐露了她每年都记得尤氏的心意,没有忘记她的诚意,记得她每年送食物给自己品尝苦心与孝心,没有认为这只是简单的客套,心底里一直记着她尤氏的好。

第三句,贾母让尤氏“还送去,我吃不了,留着明儿吃”, 这显然是幽默,根本不是什么“有些不近情理”,难道贾母还缺食物么?“岂不多吃些”这五个字,应理解为是对尤氏盛意的最大肯定,也正是这五个字直接拒绝了尤氏为她准备的年夜饭。虽然贾母“明儿”不一定吃,但是此话语的意思,却是贾母要最大程度地领受尤氏的心意。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一片心意,贾母如此说,尤氏也知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