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稿到底有没有后四十回?
(2017-02-06 07:52:47)
标签:
红楼梦后四十回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红楼梦》原稿到底有没有后四十回?
(2017-2-6)
《红楼梦》原稿到底有没有后四十回之争,其实意义不大。松樵的旗帜很鲜明,后四十回肯定是有的,总计一百二十回,绝不是一百一十回,更不是一百零八回。作者凡事都是以“十二”为计,“金陵十二钗”,红楼十二官,十二个小沙弥,十二个小道士,制作“冷香丸”的原材料及服法,全部以“十二”为单位……整部《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顺理成章。所谓一百零八回,不过效《水浒》一百零八将而意欲排“情榜”一百零八钗罢了——有“情榜”吗?“金陵十二钗” 正、副、又副三册是一定的,但曹氏只列出了十五钗,未见他说是什么“情榜”。
既然有后四十回,那么后四十回的原稿呢?“迷失”了。怎么“迷失”的?无非两种可能,一是被借阅者弄丢了,二是作者自己决定不予面世。可以肯定,后四十回比前八十回还要精彩,更具吸引力。因为后四十回写的是红楼故事及主要人物的结局。这个结局虽然已散见前八十回各章回,特别是第五回,但那是高度概括的抽象,难比生动、形象、具体的感性;对于曹氏,写结局可不比“大旨谈情”,直抒胸意是有可能掉脑袋的。比如贾元春“榴花开处照宫闱”,给贾府带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这其实是在“颂圣”,皆大欢喜。但贾元春的结局,“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就必然要“伤时骂世”了。贾元春可是贵妃呀?贵妃“虎兕相逢大梦归”,这可是相当于杨贵妃马嵬坡之死呀!怎么写?再比如隐伏贾府之败的《一捧雪.豪宴》,写结局避不开谁是红楼中的严嵩,谁又是红楼中的严世蕃,这些都是不可以直抒的,否则麻烦大了。前则“更具吸引力”引来借阅者蜂至,后则“伤时骂世”拷问曹氏要否让后四十回面世。
曹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应是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绝不会是八十回本《石头记》。辨析评批,作者经“增删五次”基本定稿后,接触原稿最早的是脂砚斋,他应是读到过全稿的;畸笏叟好像也读过大部分原稿,因而还记得“迷失”稿的回目和大致内容。脂砚斋等人正在加批并陆续誊清过程中,就有一些亲友争相借阅,先睹为快。也许借阅者还不只一人,借阅者中或许还有曹氏、脂砚斋、畸笏叟得罪不起的人,借去的既有前八十回已经誊清的原稿,也有尚未来得及誊清的后半部原稿。传来传去,丢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迷失”的原稿未必都是后四十回,应该也有前八十回,但后四十回诸多。前八十回的抄本当时已经很多了,即便“迷失”若干回,补上很容易的。因后四十回原稿尚未誊清,“迷失”一回就缺一回了,缺多了就难办了。可以肯定地说,后四十回原稿“迷失”比前八十回原稿“迷失”要多得多,因为前八十回亲友早读过了,现在争相借阅、先睹为快的是后四十回——后四十回原稿也并非都“迷失”了,还有一些存放在畸笏叟处。那么,曹氏为什么不补上呢?不是不补,而是一个“等”字误了事,谁知这“迷失”的竟找不到了,又天不假年,曹氏故去了,存放在畸笏叟处的原稿也未能公知于世,《红楼梦》成了残稿已无可挽回,畸笏叟叹叹不已。
曹氏自己决定后四十回不予面世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因为后四十回太“敏感”了,危险性太大了。恰又后四十回“迷失”过多,曹氏决定对前八十回略加修正,重点在第七十五、第七十六回交待后事,第七十八回予以总结,煞费苦心地杜撰第七十九、第八十回结局范本,然后结束小说——“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第七十九、第八十回写的是薛家之败和贾迎春之死。隐伏呑噬贾迎春的“中山狼”是谁?曹氏说是贾府的女婿“孙绍祖”,绝无骂朝廷之意;薛家的荣华富贵是如何到头的?全怪妒妇夏金桂,与朝廷无涉——雪遇热则化,不能经春,况遇夏乎!很显然,作者之所以要写后面的一回或两回,这是在刻意树立样板——后四十回的写法就是这个样子。——为了避免文字狱之灾,红楼故事及主要人物的结局必须而且只能这样写。
没有后四十回的《红楼梦》遗憾吗?松樵认为一点也不遗憾。为什么?因为现今传世的前八十回原本就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红楼故事及主要人物的结局,散见各章回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了。
庚辰本第八十回的结尾处写的是:“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全书中任何一回都没有“终不知端的”的字样,大多是“欲明后事”“要知端详”等语句。不光是《石头记》,中国古代的稗官小说中,从来没有一部作品用过“终不知端的”作回末的结束语。
“端的”属早期白话,意为“究竟怎么样”,“终不知端的”就是“最后也不知道究竟怎样了”。作者这样写,就是表示书结束了,有意留下悬念,余味无穷。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习惯于大团圆的结尾,《三国》《水浒》《西游》《西厢》莫不如此,这就给国人养成一种故事应该有头有尾的欣赏习惯,以为八十回的《石头记》故事没完。
但是明朝以来,很可能是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文人的写作方法已经有所改变。比如《儒林外史》,虽是长篇小说,其写作手法却像短篇的连缀,几个人物表演一番,接着另一些人物再表演另外的故事,不像长篇小说那样连贯一体,《红楼梦》就发展了这一写法。
《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也有许多朴朔迷离的故事。比如《天宫》,一位男子被灌了迷药,醒来入“天宫”,后来又喝醉梦醒后回到自己的家。跟朋友讲自己的遭遇,朋友说那楼台建筑,“酷似严东楼家”,把他吓坏了。但倒底去了哪里,还是一团迷雾。还有一篇说新郎官失踪了,去了一个神秘地方,后来又平安无事的回来了,究竟不知遇到了什么鬼魅,绑架他的目的不明。这些故事“终不知端的”,但比说那些情节圆满脉络清楚的故事更有魅力,引人遐想。
红楼作者曹氏就是借鉴了这些制造悬念的新的写法,构思了红楼的结尾。
曹氏是个天才的艺术家,《红楼梦》的写作特点就是迷离恍惚,读者如坠烟雾,仔细品味才能有所领悟。
比如第七十二回赵姨娘求贾政为贾环讨屋里人时,贾政对赵姨娘说:
“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书,所以再等一二年。”赵姨娘道:“宝玉已有了二年了,老爷还不知道?”贾政听了,忙问道:“谁给的?”赵姨娘方欲说话,只听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大家吃了一惊不小,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写到这里,故意打断没有下文。
再如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她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地!”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
这真是拍案叫绝的写法。宝钗来了,莺儿的话当然不能说了,这就给书中的宝玉和读书的人们永远留下不解之谜,莺儿说的“好处”是什么呢?而且还有几样……对于莺儿所说的“好处”,人们可以有多种猜测。
在第二十八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中,凤姐骂贾环“恨的你哥哥牙根痒痒”,这个“你哥哥”是指宝玉呢还是指贾琏,读者各有理解。王夫人提拔袭人的事,宝钗怎么会预先知道?背后还有什么密谋?作者故意没写出来。类似的问题我可以提出一百个来。
这就证明,红楼作者是有意制造悬念,把作品写成云山雾沼,让读者自己猜测品味,增加阅读兴趣。《石头记》到八十回的戛然而止,极有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给读者留下无尽遐想余地。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作者的预见。
曹氏的手稿,除了伪造的膺品,无论是字或画,都早已荡然无存。对后人来说,就连畸笏叟究竟是谁,死于何时何地,也难以考稽了,又哪里去找他的藏稿呢?曹氏死后若于年,程伟元、高鹗整理刊刻了由不知名者续补了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续作尽管有些情节乍一看似乎与作者原来的构思基本相符,如黛玉夭亡、金玉成姻和宝玉为僧等等,但那些都是前八十回文字里已一再提示过的事,毋须像有些研究者所推测的,是依据什么作者残稿、留存回目或者什么提纲文字等等才能补写的。若以读到过曹氏全稿而时时提起八十回后的情节、文字的脂砚斋等人的批语来细加对照,续作竟无一处能完全相合者,可知续补者在动笔时,除了依据已在世间广为流传的八十回文字外,后面那些曾由畸笏保存下来的残稿也全都“迷失”了——续补者绝对没有看到过曹氏写的后四十回原稿中的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