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松樵
松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519
  • 关注人气:5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晴雯“抱屈夭风流”验证“覆盆之下多沉冤”

(2017-01-19 07:14:14)
标签:

晴雯

抄检大观园

分类: 红楼十五钗

晴雯“抱屈夭风流”验证“覆盆之下多沉冤”

   —— 浅议贾宝玉历经三大事件后大彻大悟(2

2017-1-19


(续昨)二,抄检大观园,贾府从“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到“自杀自灭起来”,是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由盛而衰,“一败涂地”的拐点。这一牵动全局的事件,是贾府内部错综复杂矛盾激化的结果。

这一事件,表面上是由“绣春囊”引起的。然而就“绣春囊”而论,从一开始就直指荣国府大房和二房的矛盾。所谓“惑奸谗”不就是指王夫人听信了王善保家的诋毁晴雯的一番言论吗?王善保家的诋毁,所表明的是仆人之间的矛盾。王夫人又不傻,她怎么就会听信?苍蝇不叮没缝的蛋,木必先腐而后虫入,人必先见疑而后谗生。王善保家的诋毁晴雯,王夫人信了,所折射的不仅是主仆矛盾,更是贾母和王夫人之婆媳矛盾,进而是“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的矛盾。王夫人向凤姐发威在前,不听凤姐而听王善保家的,反映的王夫人和凤姐这两个当家人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个隐形矛盾,即袭人和晴雯的矛盾。金钏儿死后,王夫人择定袭人为贾宝玉的准姨娘和怡红院的监视者,而晴雯则是贾母为贾宝玉挑选的未来小妾,王夫人所掌握的怡红院情报,多为袭人提供。

抄检大观园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反而使原有的矛盾更为激化(包括贾宝玉与王夫人的母子矛盾),新生了王夫人与贾探春的矛盾,王夫人与薛宝钗的矛盾(亦即贾府与薛家的矛盾),晴雯“抱屈夭风流”,司棋撞墙而死,“绣春囊”之主也没有查出来。

抄检大观园次日,薛宝钗瞒过贾母、王夫人、凤姐、贾宝玉等人,以母病为借口,视元妃懿旨于无,搬离了蘅芜苑。——这又是一宗迷案。薛宝钗为什么要搬离?有论者说这是宝钗主动退出“三角恋”,成全“木石姻缘”。此说不无道理。若言退出,薛宝钗早在“兰言解疑癖”“互剖金兰语”之时便退出了,不待此时。薛宝钗搬离大观园,根本原因是贾府上下一直把她当作外人。这回独不抄检蘅芜苑,原因就是“岂有抄起亲戚家来”。从宏观说,抄检大观园自是错误,但从微观讲,抄检便证了清白,不抄检就自然有嫌疑。质言之,独不抄检蘅芜苑,蘅芜苑就最有嫌疑——“钗于奁内得是非(待时飞)”了。

夫人发动的抄检大观园,制造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旷古奇冤——“晴雯沉冤”案。王夫人强加给晴雯的“莫须有”罪名是“狐狸精”,但她在向贾母汇报时却谎称晴雯得了“女儿痨”,第七十八回写道:话说两个尼姑领了芳官等去后,王夫人便往贾母处来省晨,见贾母喜欢,便趁便回道:“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份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

夫人还是不放心,她要将冤案办得板上钉钉,钉子回脚,让晴雯的冤案永不得翻转。文本说:谁知他哥嫂见他一咽气便回了进去,希图早些得几两发送例银。王夫人闻知,便命赏了十两烧埋银子。又命:“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他哥嫂听了这话,一面得银,一面就雇了人来入殓,抬往城外化人场上去了。剩的衣履簪环,约有三四百金之数,他兄嫂自收了为后日之计。

诬陷晴雯“狐狸精”绝对冤案有灯姑娘(多姑娘)及其言论为证:

第七十七回写道:灯姑娘笑道:“我早进来了,却叫婆子去园门等着呢。我等什么似的,今儿等着了你。虽然闻名,不如见面,空长了一个好模样儿,竟是没药信的炮仗,只好装幌子罢了,倒比我还发讪怕羞。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的。就比如方才我们姑娘下来,我也料定你们素日偷鸡盗狗的。我进来一会在窗下细听,屋内只你二人,若有偷鸡盗狗的事,岂有不谈及于此,谁知你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反后悔错怪了你们。既然如此,你但放心。以后你只管来,我也不罗唣你。”

有昏君必有谗臣。如若将王夫人比作昏君,袭人便是王夫人制造“晴雯沉冤”案的谗臣。第七十七回写道:宝玉听如此说,方回来,一路打算:“谁这样犯舌?况这里事也无人知道,如何就都说着了。”……宝玉哭道:“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袭人道:“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他,像我们这执直笨的倒好。”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袭人道:“你有甚忌讳的,一时高兴了,你就不管有人无人了。我也曾使过眼色,也曾递过暗号,倒被那别人已知道了,你反不觉。”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因便笑道:“正是呢。若论我们也有顽笑不留心的孟浪去处,怎么太太竟忘了?想是还有别的事,等完了再发放我们,也未可知。”宝玉笑道:“你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之人,他两个又是你找教育的,焉得还有孟浪该罚之处!只是芳官尚小过于伶俐些,未免倚强压倒了人,惹人厌。四儿是我误了他,还是那年我和你拌嘴的那日起,叫上来作些细活,未免夺占了地位,故有今日。只是晴雯也是和你一样,从小儿在老太太屋里过来的,虽然他生得比人强,也没甚妨碍去处。就是他的性情爽利,口角锋芒些,究竟也不曾得罪你们。想是他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

那么,抄检大观园事件何以震撼贾宝玉的心灵呢?首先是探春的一番至理名言:“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其二是第七十七回回目“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及灯姑娘(多姑娘)证言“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曹氏岂不知蒲松龄《聊斋志异》名篇《胭脂》末段“异史氏曰”末句:“何怪覆盆之下多沉冤哉!”

其三,贾宝玉听从林黛玉意见,将《芙蓉女儿诔》“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之句,修正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如此一改动,便有双关之义,既诔晴雯而更诔黛玉了。

其四,《芙蓉女儿诔》之杜撰思路,恰证抄检大观园事件对贾宝玉心灵的震撼。第七十八回文本说:宝玉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况且古人有云:‘潢污行潦,苹蘩蕴藻之贱,可以羞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而已。此其一也。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奈今人全惑于功名二字,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