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冢怀古”告诫:教育教化无比重要
(2016-11-29 07:37:42)
标签:
红楼梦青冢怀古薛宝琴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青冢怀古”告诫:教育教化无比重要
——浅评薛宝琴新编怀古诗(11)
(2016-11-29)
(续昨)八、新编怀古诗其七“青冢怀古”猜想——“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教育教化无比重要。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1、谜底猜想:木工做活时划线用的“墨斗”。
2、谜底猜想理由:
这首怀古诗说的是汉元帝时为了与北匈奴和平相处,遣使和亲,这也是一个国人皆知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第一句起的是昭君出塞到内蒙古草原,呼和浩特一带有条河,名叫黑水河。昭君远离家乡,千里迢迢来到这天苍苍、野茫茫的边外之地,愁容惨淡,即使是这黑水河,也为之动容,苍苍水面,水声呜咽、如泣如诉、徘徊不前。第二句接的是昭君心中事,流于曲中,哀怨凄婉,尽在指间弦上。第三句是转,秦修长城汉和亲,说的都是统治者最头痛的事,那就是北患,秦长城是防御,汉和亲是拉拢,这都是无能之举,因此被有识之士称为无策。你想,防御,就是等着人家来打,和亲就更不用说,国家的安危焉能系在一个小弱女子身上,况且和亲是一种示弱,靠此种办法换取的和平,给人一种苟延残喘的感觉,这样的制度,有识之士怎能不感叹万端。第四句是合,让一个小女子离乡万里,愁眉不展,天地动容,无限哀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如同那臭椿木、柞木一样,百无一用。
这首怀古诗又暗喻着书中的三小姐探春。探春远嫁海疆国家,迎亲船出吴凇口,面对墨绿色的大海,那心情,比昭君出塞时还要糟糕,海水拍船,呜呜咽咽,四望一片迷茫,昭君出塞面对的是无限草海,不知所以,探春是面对无尽大海,前程未卜。虽然事隔千年,但那心境当是出奇的一致,这黑水茫茫咽不流,正是自然之景与此时的心境相交融。冰弦拨尽曲中愁,那是一腔心事付瑶筝,人已至此,只好听天由命了。这第三句一转,扣在探春身上真是血泪斑斑,千百年来,人们皆知和亲为下策,但还是被掌权人无数次的重复过,这一次又无情的落在了这探春的头上。探春是位补天的人物,就如同昭君有落雁之容一样,被昏庸的掌权人所误,不得一展心智,焉能不叹。
这首怀古诗谜的谜底有人猜过,是木工做活时划线用的“墨斗”。这首诗谜的谜底墨斗的谐音是“莫斗”,在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那一回书中,三小姐探春的谜诗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那谜底是风筝,风筝有个同音字,是“疯争”,贾府的势败,正是家内疯争的结果。三小姐探春,早已把府中的事,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探春说:“像我们这样的大家,只有从内里争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还说:“这些人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能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探春已嗅到危险的气味,对府中的疯争恶斗,那是深恶痛绝的。如今和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然则,人走心难走,留人难留心。在这石头城的码头上,即将上迎亲彩船之时,看到锦衣已到,贤德妃获罪,立马感到宁、荣两府都要遭灾,家败之势已不可免,留下贴身侍女侍书,为元春从石头城往京城荣府家中送信。在元春所写的书信后面,探春留了两字,就是这首怀古诗谜的谜底的谐音“莫斗”,探春痛心疾首,深知生死大劫已到,再不齐心合力,同舟共济,这灭顶之灾,就在眼前,然而此时的荣府内部正是疯争的一塌糊涂。这荣府的两位补天的小姐,那是各具特色,大小姐元春,在势败之时,留下的是一大笔财宅,希图再振家业,是重物质,重现实的。而三小姐探春,在势败之时,挖的是荣府的祸根,留下的是两字忠言,“莫斗”警戒后人,团结是宝,千万不要窝里反,是重精神,重长远的,真是物质、精神、现实、长远,互补长短,相映成辉。
更为重要的是“墨斗”的功能即作用,隐寓教育教化的重要性。荀子《劝学》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木直中绳”、“木受绳则直”句都是说的“墨斗”的功能即作用。
将荀子《劝学》节选译成现代文则为: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荀子这篇文章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旨在强调教育教化的重要性。
《红楼梦》是非常强调教育教化的。略举三例:一为第二回贾雨村“正邪二气宏论”,二为兴办义学,三为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所言。一、二不说了,谈谈三。三也只引原文足够了。
第十三回文本写道:“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事?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竞争,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凤姐忙问:‘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 因念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