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中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十则至理名言

(2016-10-31 07:22:53)
标签:

红楼梦

至理名言

分类: 红楼十五钗

《红楼梦》中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十则至理名言

2016-10-31


  《红楼梦》中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十则至理名言是:

  1、“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第二回)

  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第五回)

  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五回)

  4、“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第五回)

  5、“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第五回)

  6、“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第五回)

  7、“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第五回)

  8、“盛筵必散”,“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第十三、第二十六、第七十二回)

  9、“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第六十八回)

  10、“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第二、第七十四回)

  下面分别解析之:

  1、“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第二回)

  这是《红楼梦》里出现的首座寺庙“智通寺”的一副对联。贾雨村初入宦海革职后,“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在扬州被盐政林如海聘为西宾,乘林黛玉生病不能上学之机,闲步至郭外赏鉴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

  此时的贾雨村,正是落魄之时,见了这副对联他也曾思“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但进得庙来时,只见一龙钟老僧在煮粥,雨村问了几句话,见答非所问,便又不在意起来。其实这副对联作者写在这里,旨在以此点醒尚在追求仕途的贾雨村,知足吧!激流勇退吧!在有余的时候,当适可而止!而又以贾雨村来象征宁荣二府,繁荣昌盛之时当为大厦倾覆的那一天早做准备。贾雨村,一个封建社会导致其人性人格转变的悲哀人士;贾家,一个封建社会导致其衰败与灭亡的悲痛家族!此一副对联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回,有异曲同工兼点醒主题之妙。

  说到此,松樵想到唐代白居易的名作《感兴二首》,其一云: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其二云:

  “鱼能深入宁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

  热处先争炙手去,悔时其奈噬脐何。

  樽前诱得猩猩血,幕上偷安燕燕窠。

  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诗中所道字字句句,如果凝缩起来,不就是这“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么?

  松樵又想到《西游记》第一回中的一首诗: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这首诗比较浅近,这“争名夺利几时休?更无一个肯回头!”不也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么?

  “智通寺”,智通者,智慧通灵之谓也。谁为智者?又谁能通?贾雨村毕竟还是俗人俗眼,他岂能“通” ?见“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便不在意”,“不耐烦,便仍出来”,认定了那老僧不是“翻过筋斗来的”,错过了一次被上苍点醒的机缘,非智也。《红楼梦》通部写的是入世迷人,这里却先着笔写出世醒人,可谓用心良苦也。

  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第五回)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文本写道:“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是日先携了贾蓉之妻,二人来面请。贾母等于早饭后过来,就在会芳园游顽,先茶后酒,不过皆是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

  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着,歇一回再来。贾蓉之妻秦氏便忙笑回道:‘我们这里有给宝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与我就是了。’又向宝玉的奶娘丫鬟等道:‘嬷嬷姐姐们,请宝叔随我这里来。’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秦氏听了笑道:‘这里还不好,可往那里去呢?不然往我屋里去吧。’宝玉点头微笑。有一个嬷嬷说道:‘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秦氏笑道:‘嗳哟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呢,就忌讳这些个!上月你没看见我那个兄弟来了,虽然与宝叔同年,两个人若站在一处,只怕那个还高些呢。’宝玉道:‘我怎么没见过?你带他来我瞧瞧。’众人笑道:‘隔着二三十里,往那里带去,见的日子有呢。’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笼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首先得从《燃藜图》说起,因这一画一联不可分。

  《刘向别传》记载:汉代刘向在黑夜里独坐诵书,来了一个神人,手持青藜杖,吹杖头出火照着他,教给他许多古书。《燃藜图》就是用这个“勤学”古时为题材的古画。

  这里的一画一联,画的内容取材于六朝无名氏《三辅黄图?6?1阁部》所载故事:“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拄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面。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

  《燃藜图》乃是神仙劝人勤学苦读的画面。而这副对联说,懂得人情世故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人情世故的本领也就是文章。画与对联相辅相成,实为劝学“仕途经济”的楷模和格言,个中哲理,颇令人读后玩味不已。贾府是寄希望于贾宝玉荣宗耀祖的,他们采取种种手段强迫他读书,盼望他在仕途上能飞黄腾达,而他却偏偏“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以贾宝玉对于劝人勤学的《燃藜图》和劝人学“仕途经济”的格言对联不屑一顾,连叫“快出去!快出去!”这就十分突出地勾勒了贾宝玉所处环境的特点,以及贾宝玉对所处的典型的环境的态度,从而更为形象地凸现了贾宝玉的思想情操,充分显示了这个封建叛逆者的性格特点。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文辞精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所讲修身处世之法,如果把它从《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中抽出来,单独予以品味,并把人情世故提升为一门交际学问来研究,则大有文章可做。这副对联不能不说是千百年来人们凝聚成的处世哲学的形象概括。由此,我们可见曹雪芹的高明之处。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红楼梦》启功注,这个故事出自《刘向别传》。《刘向别传》已佚,除此以外,仅《括苍山恩仇》注中引用过,但不知出自何种古籍的引用。

  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五回)

   这是“太虚幻境”正门两边的一副对联,小说中出现过两次。

  一次是第一回,甄士隐在梦中“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

  一次是在第五回贾宝玉“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中。“宝玉见是一个仙姑,喜的忙来作揖问道:‘神仙姐姐,不知从那里来,如今要往那里去?也不知这是何处,望乞携带携带。’那仙姑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今忽与尔相逢,亦非偶然。此离吾境不远,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亲酿美酒一瓮,素练魔舞歌姬数人,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试随吾一游否?’宝玉听说,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作者煞费苦心依据道教在《红楼梦》文本中虚设了一个太虚幻境。太虚者,空幻虚无之谓也。

  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梦中见过这副对联的甄士隐,一生曾享尽富贵,最后家道变故,遁入空门。作者写贾宝玉也在梦中见到这副对联,应是隐示宝玉一生的缩影。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具兼,颇令读者品味、猜详。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也就是说,对联概括了《红楼梦》创作手法上的规律。对联所言,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无视为有,有也就成无了。鲁迅在《集外集拾遣?6?1〈绛洞花主〉小引》中言道:“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联所阐释的“假”“真”“有”“无”哲理,是对读者研读《红楼梦》的一种提醒,切忌穿凿附会;同时,也是给人们认识和思考复杂的人生以深刻的启迪。(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